昆蟲為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生物,種類亦令人眼花撩亂,於是有些昆蟲也被世界各地不同的人們作為食物來源的選擇。而您可曾吃過蟲蟲?想必聽到這句問話,光在腦海中想像,很多人大概就要皺著眉頭,露出一副欲噁的表情了吧?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就經常無所察覺的在食用著昆蟲呢!例如當品嘗著有機的新鮮蔬菜時,有時不小心就會在其中見到菜蟲的影蹤。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在相關報告中曾提及每公克蘋果醬中就有5隻昆蟲或昆蟲身體的碎屑;每100公克的花生醬中更含有30個昆蟲碎片。在老一輩的小時候,蟋蟀、「筍龜(台語)」等昆蟲更是重要的零嘴來源;臺灣的原住民族也有食用海州常山樹幹基部天牛幼蟲的紀錄。除了昆蟲本身之外,由昆蟲而來的附加產品,例如:雞肉絲菇、蜂蜜、蜂膠、冬蟲夏草、東方美人茶等,不論是作為食物、健康食品、藥物等,其實都和人類生活的關係密不可分。
而昆蟲不但是人體所需極佳的蛋白質和各式營養素的來源,且其生長速度快、生長過程中耗費的飼料資源少、產生的廢棄物亦少、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且烹調方式容易,因此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視為未來的重要糧食來源,現在國外也已有許多種類的昆蟲餅乾、昆蟲罐頭、昆蟲糖果等昆蟲系列產品被製造並販售。但儘管人類食用昆蟲的文化及歷史遠久,不過多數人在心理上仍舊無法輕易跨越障礙。今天就要來為大家介紹一些筆者曾吃過的蟲蟲佳餚,希望大家日後有機會遇見蟲蟲相關料理時,也可以鼓起勇氣,試著一嘗其獨特的滋味吧!不過在賞味這些佳餚珍饈之前,維持美好環境的永續,讓這些昆蟲能夠生活存續,人類也才得以擁有源源不絕的食物來源,也是大家亟需重視及反省的面向哦!
圖說1:海州常山。(攝於梅峰)
圖說2:未料理前的外來天牛幼蟲。(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3:經料理後的外來天牛幼蟲。(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4:螞蟻糖果。(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5:昆蟲罐頭。(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6:昆蟲罐頭。(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7:田鱉昆蟲罐頭。(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8:田鱉昆蟲罐頭另一面的產地說明。(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9:螻蛄昆蟲罐頭。(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0:日本的蜂幼蟲食品。(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1:竹蟲餅乾。(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2:昆蟲餅乾系列產品。(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3:田鱉昆蟲餅乾。(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4:近攝田鱉昆蟲餅乾。(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5:昆蟲餅乾也有混合包哦!(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6:近攝混合包昆蟲餅乾。(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7:蟋蟀餅乾。(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18:昆蟲巧克力。(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蜂蛹】
人們對蜜蜂的印象大概害怕多於欣賞,因為若牠感受到人們的侵擾,基於保護自己,大多時候就會用其腹部末端上頭的螫針進行螫刺,讓人們過敏、疼痛甚至死亡。但另一方面,在面對人類利用聰明機智所發明的各式捕蜂工具或方式上,牠又顯得脆弱不堪,而螫針幾乎是牠唯一的自我保障。筆者就曾觀察過筆者的原住民朋友,趁著小型蜂巢的蜜蜂不在,或是用火將牠們醺走之後,拿著打火機在蜂巢下對著裡頭的蜂蛹進行燻烤,甚至不用燻烤,然後取出蜂蛹,放入嘴中嚼食,據說有著接近綠豆沙牛奶的香味,許多嘗過的人都非常喜歡,不斷拿取,停不下手呢!
另外筆者也曾嘗過蜂蛹蛋,雖然一般是用炸的料理方式,以鹹酥調理較多,但這盤以油煎方式的蜂蛹蛋也算是風味特殊,一粒粒的蜂蛹,咀嚼起來有著軟中帶著魚卵般的Q彈,又接近食用內臟類的口感,滋味芳香濃郁,很是特別哦!
圖說1:小型蜂巢裡有著仍未孵化的蛹。(攝於梅峰)
圖說2:香噴噴的蜂蛹蛋,一盤要價六百元!(攝於水里)
圖說3:標示蜂蛹處。
【竹蟲】
在清境地區的雲南菜餐廳裡,菜單上就經常有著這麼一道竹蟲料理。因為必須從國外進口,有時甚至還會遇到缺貨的情況呢!竹蟲是某種鱗翅目蛾類的幼蟲,看起來細細短短的,約只有2公分長,身體上有著一環一環的環節,腹部的地方,有著細小突起數量眾多的腳,最前端棕色頭部的地方則逐漸收窄。其未料理前呈現白色,通常料理的方式就是利用油炸。炸起來酥酥香香的,呈現透明接近咖啡或金黃的顏色,咬起來喀ㄗ喀ㄗ,很類似蝦味先的爽脆感。若是不知道它是用蟲炸的,幾乎要認為是餅乾了呢!蛾類幼蟲數量很多,因此被泰國當地人作為食用昆蟲,只要生活環境不要有太大的破壞和影響,希望其在數量上應仍不餘匱乏。
圖說1:未料理前的竹蟲。(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2:料理好的竹蟲。(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3:抓一把料理好的竹蟲在手上。(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4:吃起來頗接近蝦味先的口感呢!(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螞蟻】
從小到大,也許不小心就曾吃下了螞蟻:爬進麵包裡的、沾在糖果上的…..。可還記得螞蟻嘗起來的滋味嗎? 因為有的螞蟻會分泌蟻酸,因此吃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酸酸的呢?螞蟻是昆蟲裡最多的一類,擁有非常多樣性的生態。給人的印象就是擅於合作、團結,甚至顯得兇猛呢!若是曾不小心被螞蟻咬過或被用雌蟲尾部由產卵管特化而成的螫針刺過,那樣疼痛的感受,也真叫人無法輕易或忘。而可食用的螞蟻若用來煎蛋呢?大概就是因為蟻酸的關係,所以吃起來酸酸的哦!再加上牠由幾丁質構成的外骨骼,稍微有著硬度,因此咬起來有點像咀嚼小粒的冰糖般,粒粒分明,且同樣有著喀ㄗ喀ㄗ的的聲響。
對於已經習慣吃很精緻化食品的大多數人類來說,螞蟻煎蛋吃起來嘴巴裡好像有小小塊骨頭的感受,但又不需要吐掉,就像有人吃蝦子時也會把蝦殼一起咀嚼吞下一樣,感覺上應該有點不夠入口即化吧!
圖說1:未料理前的酸螞蟻。(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2:抓了一小把未料理前的酸螞蟻在手上。(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3:未烹調前的酸螞蟻嘗起來滋味如何?看她的表情就知道了吧!(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4:將酸螞蟻與蛋汁攪和均勻,倒入煎鍋。(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5:酸螞蟻煎蛋。(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6:近攝酸螞蟻煎蛋,有看到酸螞蟻在哪裡嗎?(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7:哇!好大一塊酸螞蟻煎蛋,吃起來酸酸的呢!(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蟋蟀】
常常聽大人們提到小時候用水灌蟋蟀,然後再用灌蟋蟀所獲得的豐碩成果炸成香酥好吃點心解饞的往事。現在生活環境多在富裕便利都市裡的我們幾乎難以理解大人們童年時的樂趣以及他們在味覺上所進行的冒險饗宴到底抵達了何種境地?幸好,在擁有多元飲食文化的臺灣,仍存留了食用蟋蟀的文化。只要你鼓起勇氣,尋找有販售此番經人工飼養料理的餐廳,仍有機會一探父執輩小時候曾嘗過的屬於童年記憶裡的滋味。
而除了人工飼養的蟋蟀以外,在蟋蟀數量較多的季節,也有人利用工具專門捕捉蟋蟀進行販售。只是不禁令人擔心蟋蟀不但必須面對人類對其生活環境的改變及破壞,還得承擔無法計數的商業捕捉壓力,真不知道對蟋蟀來說,這日子說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吧!
筆者吃過的,是在經過處理的蟋蟀體內,用地瓜切成條狀,穿入後再行油炸,嘗起來也頗為香酥好吃,更伴著地瓜的清爽甜味,吃再多也不覺得膩呢!據說也有塞入大蒜後油炸的料理法,是筆者同事小時候家裡的家常菜呢!有機會的話,可以試試看哪種吃法您較喜歡?也歡迎您提供兒時的或不同的料理方法與大家分享哦!
圖說1:穿入地瓜條的蟋蟀。(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2:美味的炸蟋蟀。(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3:一隻炸蟋蟀。(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4:炸蟋蟀的滋味只有自己嘗了才能真正體會。(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蟬】
一直都還記得小時候父親在竹竿上塗抹黏液,抱著我伸長手試圖黏取樹上鳴叫不已的蟬的童年往事。雖然之後聽過蟬的若蟲羽化成成蟬後所遺留在樹幹上的蟬蛻,有被用做中藥上的使用,那時倒是不曾想過蟬本身也可作為食物。油炸似乎是食用昆蟲最佳的調理方式,大部分的昆蟲經過油炸後,擁有獨特口感,卻沒有明顯令人不慣的氣味。不過在地底下生活,翅膀仍未伸展的若蟬,和螞蟻之類的昆蟲相較之下,除了同樣具有某種程度的酥脆感之外,因其外骨骼所占面積較大,其酥脆感的層次是嘗起來微軟中帶著些許硬脆。
儘管少了翅膀,只是蟬的若蟲形象和成蟲已非常接近,例如六隻腳、頭部的眼珠等形象都很具體,恐怕許多人若見了這樣的造型,將頗難打破心理的障礙,勇敢一試吧!
圖說1:蟬的若蟲。(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2:油炸蟬的若蟲。(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3:一盤剛料理好的蟬的若蟲。(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4:這幅畫面是否令你食指大動?(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圖說5:想到要吃下這隻蟬,很多人的表情大概和她很相似吧!(黃韻如攝於台中台灣昆蟲學會Let’s吃昆蟲課程)
※引用、參考資料:
1.〈食用昆蟲:吃昆蟲的一百個理由〉陳陽發、楊平世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2.《昆蟲聊天室》朱耀沂著 玉山社
3.《昆蟲入門》張永仁撰文‧攝影 遠流出版公司
4.〈常見的食用昆蟲〉莊士欣、柯俊成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此篇文章由教研組解說員李圓恩小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