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與人的關係非常密切,在長久以來的接觸之下,人在日常生活中依據了先人累積傳承的經驗法則,將植物廣泛應用於食、衣、住、行、育、樂、醫藥、甚至文化禮儀、宗教信仰等範疇,這類的植物就被稱為「民俗植物」。而「民俗」是指居住在同一地方的人們,歷經長時間的共同生活,而擁有相類似的生活型態,其中所蘊含的共同人文內涵與生活價值則被稱為「民俗」。
於是當人與植物相遇而產生火花的「民俗植物」,其中更蘊藏著許多的故事。就讓我們換上不同的「眼鏡」,從從未嘗試的角度,重新來認識也許早已熟悉,卻不了解原住民傳統文化對其看法的植物們吧!也許透過這些原住民傳統神話故事,您將會從中得到許多不同的發現與領會呢!而其實人類是非常依賴這些大自然中的植物,讓這些植物仍能繼續恣意生長,保護共同生存的環境更是您我應盡的責任!
【二葉松】─布農族婦女罵樹木
在山區經常可見的二葉松,有個關於「布農族婦女罵樹木」的故事。以前布農族人使用木材非常方便,因為適合燃燒的樹木們像是二葉松和栓皮櫟等就住在部落附近,而且木材會自己走到家裡頭來,布農族人不需要辛苦上山蒐集。但為什麼現在木材都不自己走到家裡頭來了呢?原來是某天一位婦人正在家裡織布時,木材滾了進來,把婦人所織的布弄得亂七八糟。婦人非常生氣地開口罵了木材,甚至還說:「走開啦!你以後不要再來了!」木材受不了婦人罵個不停,便決心要給人類一點苦頭嘗嘗。於是二葉松們便紛紛出走前往深山和懸崖邊定居,從此不再靠近人們居住的地方,並且要讓人們每次上山取材時,因為登高及負重,雙腿總要酸痛個好幾天。栓皮櫟雖然還住在人類附近,不過它們也有自己的報復方式。栓皮櫟的皮很厚不怕火燒,就算被燒過,從外皮也看不出來,由於不管有沒有燒過都看不出來,所以栓皮櫟報復的方式就是讓粗心的人在不小心去碰到它時,就會弄得一身髒兮兮。
照片圖說:
圖說1.二葉松樹姿。(攝於大霸)
圖說2.二葉松樹皮。
圖說3.二葉松樹幹上被削去做火種的痕跡。(攝於南湖)
圖說4.二葉松雄花。(攝於南湖)
圖說5.二葉松雄花。(攝於觀雲山莊)
圖說6.二葉松雌花。(攝於往中央尖溪路上)
圖說7.二葉松葉子上的露水。(攝於南湖)
圖說8.新生的二葉松葉芽。(攝於南湖)
圖說9.二葉松毬果。(攝於大分瀑布)
圖說10.被松鼠或飛鼠啃咬過的二葉松毬果。(攝於大分)
圖說11.成片死去的二葉松林。(攝於南湖)
圖說12.死去的二葉松根部,經常被用來當作點火的油木。(攝於大分)
圖說13.開花的栓皮櫟。(攝於奧萬大)
【山棕】─賽夏族和小矮人(矮靈祭的由來)
相傳山棕的葉子原本是橢圓形的一整片,而不是像我們現在看到裂開的樣子。那時賽夏族人的部落附近住著一群小矮人,他們雖身材短小,但臂力驚人、擅長巫術,加上精於農耕,甚至還將農耕技巧傳授給了賽夏族人,使他們的農作物得到豐收。久而久之,小矮人們因自認長期協助賽夏族人改善農耕技術,具有許多功勞,因此就開始狂妄自大了起來,甚至常到賽夏族部落裡調戲婦女,或用巫術迷誘賽夏族婦女。這些行為讓賽夏族人忍無可忍,感覺痛苦不堪!無力卻又不敢正面報復的賽夏族青年,開始密謀如何消滅小矮人。賽夏族青年想到,每次豐年祭歌舞飲酒後,矮人們回家時都一定會經過兩族交界懸崖上的山枇杷大樹橋,因此,他們決定暗中將那棵大樹橋從中鋸開一個大缺口,再塗上泥巴加以偽裝。被鋸開的大樹橋一定會因承受不了經過的矮人們的重量而斷裂,到時醉醺醺的小矮人們跌落懸崖就必死無疑了。果然,那年的豐年祭後,走上大樹橋的矮人們一一掉下懸崖下摔死了。抓住山棕葉片倖免於死的兩個矮人,將所有教導過賽夏族人的事情一一編入歌詞,傳授給賽夏族人,並警告他們要遵從約定舉行紀念矮人的祭典,唱矮人教導的歌,否則農作物將會歉收,甚至遭到滅族的命運。小矮人交代完,一邊離去一邊開始咒咀著賽夏族人:走路時會被蛇咬、農作物會被麻雀害蟲吃光光、會生奇怪的病等等。小矮人每說出一個詛咒,山棕的葉片就裂開了一道痕跡,在經過小矮人無數個詛咒後,山棕的葉子就變成現今看到的樣子了。
照片圖說:
圖說1.生長在森林下層的山棕 。(攝於春陽)
圖說2.新葉和老葉都呈現漂亮酒紅色的山枇杷。(攝於梅峰)
【小米】─泰雅族懶惰的人
某一天,小米從天而降,泰雅族人不識其為何物,有人撿了3粒煮食,無數的小米立刻充滿了整個房間;若是用1粒或半粒煮食,就能夠餵飽好幾個大家庭;當外出遠行打獵時,也只需要帶上幾粒米就可以解決好幾天的糧食問題。但在當時有個懶惰的泰雅族孕婦心想:「每天都要煮一次多麻煩,不如一次煮多一點就可以連續好幾天不用煮飯了。」於是自以為聰明的她一次將小米丟了一大把進入鍋中,結果鍋中的小米不斷的、不斷的湧出來,把婦女壓成老鼠,必須把小米吃完另一部分的小米則變成了許多麻雀飛走,從此這種神奇的小米也就消失了。在此之後,人們不能只靠一粒米煮飯,必須要在田裡辛苦耕耘,農作物才會有一點收穫供家人溫飽,而且過程中還會被麻雀及老鼠吃掉一些,剩下的才剛剛好足夠人們食用。
照片圖說:
圖說1.成熟的小米。(攝於春陽)
【小米】─鄒族帶回小米種子的人
鄒族傳說曾有一族人在挖掘山芋時,越挖越深,而所掘出之坑洞也越來越大,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他便朝洞裡走去,竟然就走進了一間非常富麗堂皇的房子裡。裡頭住著的一位老人,看到誤闖的鄒族人起先非常的生氣,問明始末後,不但原諒了他,還拿出一盤餅招待。這餅吃起來美味非常,鄒族人向老人詢問製餅的原料為小米後,央求老人可否送給他一些小米的種子,老人慨然應允,更教會他種植與耕種的方式。後來,每逢祭典,鄒族人也都不忘遙祭對老人分享小米種子及教導耕作的感謝。
照片圖說:
圖說1.小米是早期原住民重要的糧食作物。(攝於春陽)
【臺灣雲杉】─布農族樹木們比賽賽跑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樹木們舉行了賽跑比賽。檜木們嘲笑著臺灣雲杉個子矮小,一定跑不快。比賽開始後,大家跑著跑著,跑到一半,二葉松說:「我跑到這裡就好,晚上沒有火光,可以把我的腳切來點火照亮。」其它樹木也都跑不快,只跑到半山腰就跑不動了。臺灣雲杉則說:「你們說我矮小跑步快,可是跑得最快的還不是我嗎?」所以現在臺灣雲杉的枝椏看起來彎曲著,原來就是因為他一邊說著:「我跑得最快」,一邊仍得意洋洋的彎舉著手的模樣。
照片圖說:
圖說1.枝椏彎曲的雲杉。(攝於南湖)
【葛藤】─流血的魔鬼
有一天,(鄒族)人類在追趕因戰敗,身上受了傷,不斷流著血,正在逃亡的魔鬼時,循著血跡追著追著,忽然發現地上的血跡消失了,人類失去了魔鬼的蹤跡,在附近找尋了一下,發現了葛藤有被攀折的痕跡,從此人類也就學會拿葛藤這種植物來止血了。
照片圖說:
圖說1.葛藤葉片在野外不難辨認。(攝於奧萬大)
圖說2. 開著紫色花的葛藤。(攝於奧萬大及春陽)
【甘藷】─從葛藤變來的!
在布農族的傳說故事裡,早期人死後,會被用葛藤將其捆紮後埋入地底。過了一段時間,那處所在居然出現了一種從沒見過的植物長出,從植物基部往下挖掘,
就見到了甘藷。嘗起來滋味很不錯,後來布農族就開始大量的種植這種植物了。
照片圖說:
圖說1.匍匐於地面的地瓜葉。(攝於雲林)
圖說2.地瓜的花。(攝於桃米蘿蔔坑)
圖說3.紫色地瓜。(攝於桃米蘿蔔坑)
【茄苳】─因害怕而躲入樹內的排灣族少女
排灣族傳說中,某天有兩個獵人打獵歸來,因獵獲物分配不均的問題而發生了爭執,其中一人竟將另一人射殺,一旁目睹了整個過程的少女感到非常害怕,就躲入了茄苳樹體內,成為了茄苳樹的一部分。所以若拿刀砍茄苳樹,就會緩緩流出鮮血。
照片圖說:
圖說1. 茄苳樹。(攝於中興新村)
【檳榔與荖葉】─死去的妻子與情夫所變
有一對感情不睦的阿美族夫妻,經常為了瑣事而終日爭吵,後來妻子趁著丈夫不注意時,與情夫暗通款曲,在被丈夫發現斥責後,兩人因而羞愧自殺。後來在兩人的墳上,就分別長出了一棵高大的樹,以及攀附在樹上的藤蔓。有人嘗試著拿藤蔓上的葉片包著樹上的果實一起食用,剛開始有點澀,但再過一陣子就變得非常的甘美,後來部落內就非常流行吃食這兩種植物,這也就是檳榔和荖葉的起源。
照片圖說:
圖說1.梅園裡的檳榔樹與待種的小檳榔。(攝於水里)
圖說2.開花的荖葉。(攝於水社大山)
圖說3.攀附著身旁樹木的荖葉。(攝於蓮花池)
【榕樹】─魯凱族盪鞦韆的女子
從前,魯凱族有一對相愛的情侶。有一天男子用葛藤做了鞦韆。女子坐了上去後,男子在一旁輕輕地幫她推,一開始女子覺得非常舒服,但隨著男子越推越大力,女子也越盪越高,當女子感到了害怕,這時葛藤鞦韆就忽然斷了,女子墜落下來,變成了榕樹,頭髮則化成了根鬚,男子非常的傷心,族人安慰他要他接受命運的安排。女子變成的榕樹則說:「醜男子靠近我,樹液會流出來,美男子靠近我,則不會有樹液流淌。」
照片圖說:
圖說1.榕樹用氣根包裹住了一棵筆筒樹。(攝於政大)
【桂竹】─泰雅族種桂竹的故事
敬畏臺灣黑熊的泰雅族人自稱是熊的民族。從前如果部落裡的孩子年紀還小,父母外出耕種,或是抓魚、打獵時,就得揹著孩子一起去照顧。但當父母工作時,不可能一直揹著孩子,就會用一塊苧麻編織而成的麻布掛在樹上,當作吊床讓孩子躺在上頭,然後再繼續去工作。
某天,一對父母把孩子放上吊床前去工作後,回來時孩子卻不見了!幾年後族人在打獵時,不意遇到了被臺灣黑熊抱走並撫養長大的孩子。他告訴族人臺灣黑熊的習性,提到臺灣黑熊喜歡吃箭竹,可是箭竹長在海拔很高的地方,族人沒辦法種給臺灣黑熊吃,於是就用桂竹取代。之後如果族人要遷徙,一定會遵照傳統,先在要遷去的地方,把桂竹栽種好,兩、三年後再去蓋房子,房子就是用桂竹蓋的,而四周圍都一定種桂竹。表示族人住在深山裡,而深山正是臺灣黑熊的地盤,雖然那個被臺灣黑熊帶大的孩子說臺灣黑熊不會傷人,可是族人仍舊很懼怕牠,就種植桂竹來款待牠,所以在泰雅族居住的山地才可以見到那麼多的桂竹。
照片圖說:
圖說1.桂竹筍。(攝於天祥)
圖說2.以桂竹為材料興建而成的原住民傳統家屋。(攝於春陽)
【食茱萸(刺蔥)】─布農族婦人向百步蛇借小蛇
從前布農族人的衣物都是利用植物的纖維做成麻繩,再用其他植物染色後編織而成的。某天早晨一個婦人再也想不出新的圖案,忽然遇見了百步蛇媽媽帶著小蛇出門散步,百步蛇身上的紋路非常的美麗,於是婦人就向百步蛇媽媽商借小蛇作為織布時的參考,百步蛇媽媽拗不過婦人的請求,只好不放心的把小蛇借給婦人,並說好傍晚要來接小蛇。婦人參考小百步蛇身上的紋路織出有著漂亮花紋的織品,便拿去四處炫耀,一時之間部落裡的婦人們都把小蛇借去作為織布的參考,等到傍晚小蛇回到原本的婦人手上時,已經奄奄一息了。當百步蛇媽媽來接小蛇時,見到這樣的狀況非常的生氣,便發動了百步蛇大軍攻擊了整個部落,只有爬上樹幹長滿尖刺的食茱萸樹上的族人,才倖免於難。
照片圖說:
圖說1.食茱萸連葉片上都布滿了硬刺。(攝於梅峰)
圖說2.食茱萸的樹幹密布著狼牙棒般的硬刺突起。(攝於梅峰)
參考資料:
1.台灣大學通識課程:植物與文明 第十二講 植物傳奇:神話、傳說、祭典與花語中的植物
http://seed.agron.ntu.edu.tw/civilisation/12-legends.pdf
2.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http://210.240.125.35/citing/citing_content.asp?id=2348&keyword=%B4%D3%AA%AB%A1%5D%B9A%B7~%A1%5E%B0_%B7%BD
3.原住民植物學習網-口傳文學 -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http://www.dmtip.gov.tw/event/tree/tree/biography07.htm
4.阿祖的生活─臺灣民俗植物特展http://www.aeh.ntu.edu.tw/old/history/940317/plant.htm
5.《走山拉姆岸 中央山脈布農族民族植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6.《邦查米阿勞 東臺灣阿美族民族植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7.《串起莽噶艾 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