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德國多年的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前解說員陳美瑜小姐,與擔任蛾類研究工作的德國夫婿巫魯夫先生,於去年造訪梅峰時,意外發現蛾類新種,將其以梅峰命名為梅峰雜夜蛾,並利用此次返台機會,在臺大山地實驗農場進行一場專題演講,順帶分享陳美瑜小姐與巫魯夫先生蛾類研究工作的各個面向,並將梅峰雜夜蛾的照片贈與臺大山地實驗農場。
蛾類新種的鑑定過程非常繁複,製作標本與保存的工作也需一定的專業及設備,但過程中使用材料對於自然資源的耗費、蛾類生命愛惜的倫理觀,也是一個蛾類研究工作者念茲在茲的。感謝陳美瑜小姐與巫魯夫先生慨然將新種蛾類以梅峰命名,並贈與本場。擁有4千種以上蛾類資源的臺灣小島,也因著許多本土與外國研究者的著力,讓許多蛾類的祕密能更為被大眾理解與欣賞。這些就生活在我們週遭的小生命,在自然界中更擔負著我們難以想像的使命與影響,試著從關心蛾類開始,您也可以為保護大自然盡一分心力哦!
分享會前,教研組林信雄先生為同仁們正式介紹講師陳美瑜小姐與巫魯夫先生。
這場分享會,一開始由巫魯夫先生先以全英文演講約一小時,結束後,再由陳美瑜小姐補充說明。
外國研究者利用估算一個區域的蛾類數量,藉以估算全世界的蛾類。
臺灣與蛾類相關的參考書籍。
巫魯夫先生研究的領域主要是以鉤蛾科的蛾類為主。
因為德國的鉤蛾科蛾類較少,巫魯夫先生經常前往東南亞地區進行蛾類的研究及蒐集。
因此可以比較容易比較出相同或不同蛾類在東南亞地區的分佈與差異。
最早的蛾類分類傳統主要依照外型等特徵去辨別分類。
而目前則進展到用基因定序並搭配外型來分類。
有些外型極度相似,用傳統分類法無法輕易判定的種類,若利用基因定序的方式,則較易分出差異。
大家專注地聆聽著巫魯夫先生賣力的分享。
懷疑是新種時,也要研究者己身擁有極豐富的累積底蘊、敏感度,並配合豐富的文獻資料及專業領域的其他學者協助比對確認,才能大致判斷成為新種的可能。
這就是梅峰雜夜蛾的照片,模式標本目前收藏在台中科博館。
另外這部分則是陳美瑜小姐與巫魯夫先生先前陸續發表的蛾類新種介紹,手繪圖都是陳美瑜小姐親筆手繪的哦!
感謝大家的聆聽!
剩下的時間,輪到陳美瑜小姐為大家再補充簡報裡一些比較特別的小故事及陳美瑜小姐在德國研究單位裡進行標本製作的現況。
這些是巫魯夫先生的同事們,
這位也是梅峰雜夜蛾發表者之一,是位很厲害的德國素人夜蛾科研究者,努力一起讓蛾類的研究前進著。
陳美瑜小姐目前擔任蛾類標本的製作工作。
製作標本的功力已經爐火純青。
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這樣的工作經驗分享,讓同仁們聽得如癡如醉。
右邊為雄蛾,突出的Y字型為牠的抱器。
雌、雄生殖器玻片製作,是鱗翅目傳統分類的依據之一
這是由一種很特別的鳥的羽毛所製作成的筆。
要做基因定序的過程也非常複雜,馬虎不得。
這樣的工作分享,讓我們對於蛾類的研究工作有更多的瞭解。
陳美瑜小姐還特地分享了她同事及曾留學巫先生動物學收藏中心的台灣留學生所寫的兩本書,在臺灣都買得到哦!
演講告一段落,歡迎大家自由發問。
陳美瑜小姐致贈蛾類新種照片予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收藏,由副場長李美玲小姐代表收下。
同仁們收穫滿滿,意猶未盡的討論著剛剛演講的內容。
※此篇文章照片由解說員李圓恩小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