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荷」是賽德克語風的意思,「山裡的比荷」為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於102年度首次推出活動場地包含翠峰分場三角峰場域的試辦型營隊活動。營隊主題以道路、手作步道、昆蟲(蝴蝶)、風等交織其中,希望呈現給學員不同的中海拔生態人文感受。
102年9月7日第一隊由雲林荒野組成的雲林親子團,抵達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本場卸下行李後,於一點四十分和解說員一起前往臺大山地實驗農場翠峰旅遊服務中心參觀後,在兩點半正式抵達翠峰分場三角峰步道登山口,開始「山裡的比荷」下午的三角峰步道體驗活動。
透過畫臉的遊戲,先讓大家對觀察擁有另一種想法,並鼓勵大家拿出全副的觀察力與敏銳的感受力,在接下來的步道行程中,能獲取屬於自己的發現與驚喜。沿路上,還設置有四個小問題,需要透過學員們的參與與創作,在紙上呈現,最後我們會在山頂上分享與延伸討論。而中途一處寬闊空地上的保護色小遊戲,則讓小朋友們欲罷不能,非要用自己的觀察力克服所有挑戰。沿途曙鳳蝶與大紅紋鳳蝶翩翩飛舞,伴隨著我們漫步在手作步道的閒適氛圍中,愉悅地享受著自然的饗宴!
終於抵達山頂後,雲霧已籠罩週遭,一隻有著特殊紋路的盤古蟾蜍現蹤,讓大家有機會了解盤古蟾蜍的生態習性及其在環境中的重要生態地位。透過學員對沿途四個問題的分享,讓大家對手作步道的概念擁有更深刻的認識後,就下山回到梅峰本場,迎接晚間的「峰巒疊翠」簡報、夜間觀星以及隔天一大早的早安賞鳥、展示室解說、DIY製作。
「山裡的比荷」營隊活動範圍拉到海拔2300公尺的翠峰分場,以及梅峰本場的解說展示空間,與梅峰既有的各式營隊有著不同的風貌,竭誠歡迎您參與今年度山裡的比荷活動http://mf.ntu.edu.tw/images/news/13729144111.pdf,並持續支持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所推出的各式主題活動!
而緊接著,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將於十月份推出「園藝治療體驗課程:與植物作朋友」,活動兩天一夜,分2梯次。(第一梯10/13(日)-10/14(一)、第二梯10/21(一)-10/22(二)) ,歡迎機關團體報名,共享與植物做朋友的樂趣!
正在手做步道上漫步享受自然中的發現的雲林荒野親子團!
三角峰步道上的光影。
三角峰手做步道上像地毯般的苔癬。
這個季節在步道上常可見到的寄生植物穗花蛇菰(上圖為雌株下圖為雄株)。
在步道的兩旁也經常可以見到各式蕈類的出現(圖為細鱗蘑菇)。
獼猴桃的新葉有著漸層的紅。
攀覆在柳杉樹幹上的崖爬藤,有著詩意的曲線。
正在開花的塔山澤蘭,是昆蟲們的重要蜜源植物。
抵達三角峰頂後,學員們對沿路四個小問題的分享。
山頂上停在芒草上的蝴蝶。
張大你的眼睛,找找看停棲在樹枝頂稍的烏鴉鳳蝶。
返程中,是否有發現經過這一趟自己對手做步道與中海拔的生態與風貌具有更多的認識了呢?
雲林荒野的夥伴在場區內的人造林小路。
最後一個活動,就是要進行當月的多肉植物DIY活動,且看解說員示範說明後,就開始動手做出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泥塑盆吧!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利用收集的塑膠盒或鋁箔包,以及生活中的廢棄物如咖啡渣、茶葉渣、碎紙等成為製作泥塑盆的原料,以鼓勵大家利用廢棄物再生其價值,並可更進一步的在生活中減少各式垃圾的產生,達到珍惜自然資源、減少浪費的目的。
將所需材料加在一起後,調和成製作泥塑盆適合的黏稠度。
將原料塞入臺大山地農場蒐集的廢棄塑膠盒、罐內塑型。
報紙也是協助塑型的好材料,上圖即為乾燥泥塑盆的完成品,解說員芭樂正用鑷子將本來填塞在泥塑盆內的濕報紙取出。
製作完兩個泥塑盆器後,可以拿其中一個跟解說員換上一隊學員協助製作且已乾燥的泥塑盆來種植多肉植物嘍!
這樣就完成有趣的多肉植物DIY體驗嘍!回家以後也可以自己做做看,但是要記得減少製造多餘的垃圾,透過身體力行,您我也可以為地球的美好多盡一分心力呢!
園藝抒壓體驗課程 與植物作朋友
源起:現今大眾不論工作或生活均處於極大壓力之下,民眾對於自然體驗、森林及園藝療癒等方式逐漸重視和認同,許多研究已證實心理感知與自然環境之關係,以及接觸景觀與園藝活動確實會產生生心理效益,達到身心放鬆的狀態。本場結合自然生態、園藝經營及環境教育之專長,透過引導運用身體五感及田間實作,感受並讚嘆植物的生命力,重拾對自然景觀的感動,並將自然美學之概念落實於生活當中。
活動日期:第一梯10/13-10/14、第二梯10/21-10/22
活動人數:每梯40人(分為兩組,20人搭配一位講師及環境教育
師)
活動對象:對園藝治療課程有興趣之個人或團體
活動費用:每人1800元(含專題授課、全程導覽解說、食宿、鮮
採時蔬一份)
師資介紹:
嚴新富 博士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副研究員/民俗植
物專家
陳瑞源 老師 - 土地道士/美國園藝景觀專家
蔡牧起 老師 -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前副場長/臺灣鳥類誌作者群
之一
農場環境教育教師 - 在地文化環境教育工作者
行程介紹:
第一天
1330-1400 報到 - 住房登記、領取學員名牌
1400-1630 森呼吸
- 20人以上分成兩組進行。帶領學員走在森林步道中,吸收森林散發出來的芬多精,認識步道旁的植物以及聆聽關於它們的故事。在一個透光、安全及隱密條件不錯的地點,體驗融入自然環境、透過呼吸吐納所帶來的放鬆效果。
講師:蔡牧起老師、嚴新富博士
1730- 晚餐時光 - 品嘗農場栽培的在地安全時蔬
1830-2040 簡報分享 -
1.1830~1900梅峰四季簡報:以梅峰四季為序曲,連結大自然季節遞嬗的景致變化。講師:農場環境教育教師
2.1900~2040專題講座:在自然中自我綠化美化。
講師:陳瑞源老師
第二天
0600-0800 晨光時刻 - 聆聽鳥鳴晨喚,接受日出的洗禮(自由參加)。 講師:蔡牧起老師
0800- 活力早餐 - 活力的一天從早餐開始
0900-1100 田間實作 -
1.花之饗宴:以身體五感認識花卉:用舌尖試嘗植物有酸、辣、甜等滋味;以肢體碰觸各式香草,使之散發出獨特的味道並沖泡一壺花草茶享用。
2.秋之豐採:親摸土壤感覺泥土的觸感與芬芳,重拾或創造人與土地的關 係;在田間採收當令時蔬一份,甜菜根打汁品嘗北歐人所謂「大地的味道」。 講師:農場環境教育教師
1100- 再會那一刻 - 學員及成品合照留念
※本活動兩人即可報名,歡迎個人或機關團體預約報名參加。活動住宿房型為十人房。
※此篇文章照片由教研組解說員李圓恩小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