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山裡的viho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將於103年9月01日至10月31日間隆重推出「山裡的比荷-三角峰自然生態體驗營」,透過手做步道風情、各式豐富的昆蟲及植物相等帶領大家認識中、高海拔的生態特色與秋季風情,凡自組15人,可預約報名,歡迎大家趕緊把握機會前來參加!本篇文章,特別刊登由徐銘謙老師、臺灣山岳分享的手作步道精彩文章,絕對不容錯過!

 

三角峰位於臺大山地實驗農場翠峰分場,在合歡山南稜的稜線上突立而出,東南及西北兩方向皆是溪谷,兼具山頂、向陽坡及背陽坡等地形,造就多元的生態環境及豐富的生態相。這裡更有耐人尋味的步道歷史,也是合歡越嶺古道的前身,而走訪其間時可觀察周遭的花草樹木,蟲蝶鳥獸與環境的關係是多麼的密不可分,在這段路上,化作比荷,踏著前人走過的路徑,遊走山林,領略在地風情,並想像當時原住民和日本人穿梭林間的歷史畫面。想知道”比荷”(Viho’le)的意思嗎?歡迎參與活動,讓我們來告訴你吧!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佔地千餘公頃,海拔自900至2700公尺,涵蓋亞熱帶、溫帶及亞寒帶氣候型,區內植相複雜多變,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場本部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梅峰、中橫公路霧社支線(臺14甲)14.5公里處。臺大山地實驗農場一年四季都有豐富的活動,提供民眾不同的需求選擇。相關訊息請至官方網站http://mf.ntu.edu.tw或與本場聯繫:(049) 2803891、2802499。

   

115期 路得以延展的手作故事 山岳X步道X手作  

手作之路 handmade trail
純手工打造~向上延伸的工藝

 L1080816  

每條步道都有她的故事。

而當我們走近她時,關於步道的故事,便得以重現,並再次延伸……

步道訴說的是亙古的地質、生生不息的萬有、人類歷史的舞台,以及氣候、水流、使用者、闢築人相互作用留下的線索。

多知道一些故事,山就不只是三角點。

山中的步道,是人與自然重新連結的臍帶。

它將帶來怎樣的驚嘆?更多的問號?

感動、撫慰、啟發或是嘆息、扼腕?

 

 

【山岳X步道X手作】系列,從115期開始,將為讀者挑選千里步道協會於2007~2014年間,所參與、推動,位於不同區域、海拔環境,並各具獨特性格與發展典範的手作步道現場。透過第一手的深度描繪,為大家述說關於步道的另一個故事。

 

 

企劃、撰寫/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L1080789 

啟動第一步

2006年,因著一個問號,當時還是台大博士生的徐銘謙,遠赴美國,參與阿帕拉契山徑手作步道志工行列,深度觀察全長超過3400公里、完全由志工手作守護的長距離步道,試圖尋找一個可以突破現有工程發包過度侵擾山林環境,又可結合眾多山友和志工共同守護的可能方式。這一年,也是台灣千里步道運動,在徐仁修、小野、黃武雄等人共同號召下啟動的第一年。

 

2007年,首先參考手作步道及步道志工概念的林務局,在霞喀羅國家步道上舉辦了台灣第一場「手作步道工作假期」;之後,千里步道協會持續與國家公園、縣市政府、荒野保護協會、或是社區、部落及大專院校等單位合作,持續於北、中、南、東各地推動手作步道的理念,並試著結合在地智慧、人文歷史、生活節理……建立起台灣本土的手作工法,延伸步道上的故事。

 

這些各具特色的手作步道故事,包括本期首先推出的位於中台灣的臺灣大學山地實驗農場的三角峰步道,它結合了包括隘勇線、合歡越等歷史線路,跨越過百年的時間尺度。同樣的空間裡,清兵日軍早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台大學生已連續三年寒暑實作努力揮汗的身影。

 L1080864  

從北到南的手作傳承

即將陸續登場的還包括:位於東台灣,神祕谷深處的大同舊部落步道,記錄著一段關於太魯閣族部落記憶與回家的歷程;蘇花石硿仔步道,如何在大自然的作用力及大歷史的場景下,交疊出屬於太魯閣原住民族的場所精神和工藝驕傲;另一條綠水文山步道,雖沒有前兩條步道的陡峭或壯闊,但優靜蜿蜒時而在林間、時而在溪澗旁,首支依據志願服務法成軍的國家公園步道志工,便是在這裡進行培訓實習,並期待可以延續合歡越百年築路人的傳承。

 

在台灣南端,則有後山的卑南琅嶠古道,其中屏東旭海-觀音鼻間段落同時面臨公路開發與絡繹不絕的腳蹤的威脅,手作步道導入劣化環境復育工法和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發展,讓環境保護與社區經濟取得平衡。同樣位於南台灣的藤枝森林遊樂區林下步道,為了解決災後聯外林道柔腸寸斷難以修復,改變開路思維而以低度環境干擾的手作步道替代,透過每一個參與修路的步道志工們的親身體驗,展現著人與大自然的親密對話。

 

在北台灣,由於山系仿如綠手指般伸入盆地城市,近郊步道回應多元使用角度,包括與第一個由民間成立的二格山自然中心合作,將手作步道體驗與環境教育結合;內洞森林遊樂區步道則在不影響自然景觀的前提下,以參與式設計提供通用設計的戶外步道,作為步道分級、機會均等理念實施的示範點。景美山仙跡岩和福州山步道,皆非蒼翠挺拔的中高海拔步道環境,有的只是周邊早已過度開發的都市環境,但守護山林步道的心志卻不曾因此而稍減。有道是,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期待和你相聚,在步道上,在山林裡,在滴汗的眉間,在嘴角微彎的笑容裡。

 

姜春年,

插畫作家/兒童美術老師/藝術創作講師,

相信繪本是文學家跟藝術家結合送給這個世界最好的禮物之一,

現於永和社區大學開授「繪本同樂會/『綠』的繪本」課程,

同時也是台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專任老師

 

-------------------------------------------------------

L1080871  

梅峰手作步道 雲端之上,群峰之下~~靜寂三角峰

清境農場的雲端之上、合歡奇萊群峰俯瞰之下,有一處易被過往行車忽略的天然美景──三角峰登山步道。這裡原是賽德克各社往來的社路,現在屬於臺大山地實驗農場翠峰分場的範圍。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L1080879   

源起:尋找隘勇線

2009年第一次,台大園藝系教授張祖亮,上三角峰勘查

從翠峰停車場產業道路向山前進,蜿蜒經過兩旁比人高的芒草,進入杉木密林時,炎炎陽光瞬間被阻絕在外,溫度驟然清涼。四肢並用好不容易到達標高2376公尺,二等三角點1465號,張老師指著前方直切下溪谷的稜線崩壁,說他在大學實習時,都是從這道驚險的瘦稜下切,返回下方的梅峰農場,一日可達。

 

如果你從台14甲公路過梅峰農場後的路邊平台望過去,其山形三角峙立;從峰頂四望,可清楚瞭望270度的谷地部落動靜。

 

1985楊南郡、徐如林老師,開始踏查並進行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

發現砲台不只一座,「有七珊山砲與七珊半克式野砲各一門,居高臨下,北邊控制白狗、馬列巴(Maleppa)等10社,東南方威壓濁水溪上游的托洛克(Toroku)、博阿倫(Boalun)等10多社。」文獻雖說有砲台,砲台的位置卻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就在三角點周遭的石砌平台,也有人認為文獻雖謂峰頂,但砲台未必設在三角點。

 

2013年,邀請鄭安睎演講,順訪隘勇線三角峰分遣所及辨識隘勇線可能的路線

我的老同學鄭安睎除了上來找砲台的位置,也在找大正年間設立的「隘勇線三角峰分遣所」以及辨識隘勇線可能的路線。所謂隘勇線,即清代漢人在原住民居住的山區設置明顯的界線阻隔,並設隘寮防禦。日據初期延續隘勇線的制度,並向山域深入,逐步縮小原住民的區域,以封鎖控制其出入。隘勇線沿線通常設有監督所、分遣所、隘寮,三角峰砲台與分遣所是兩條隘勇線的交叉點,一條從霧社經見晴(今清境農場)、立鷹(今松崗)到三角峰,另一條從霧社沿著眉溪到白狗、瑞岩上櫻峰與三角峰,三角峰成為隘勇線最前線。

 

民國45年開始闢建中橫公路霧社支線,三角峰向西的舊有路線幾乎被現今公路取代,因此三角峰砲台、分遣所與隘勇線的遺跡更形珍貴。而此段古今交疊的路線,正是串起台大山地實驗農場的春陽、梅峰到翠峰三個分場的線索,也因此當翠峰通往三角峰的步道完成以後,手作步道計畫持續在梅峰蒐尋通往翠峰的路徑。

 L1080882  

山地農場:一段歷史實驗

昭和12年(1937年):台北帝國大學開始在今日山地實驗農場的範圍進行山地資源調查、勘測、開發等工作,規劃在霧社地區設置三個農場。隨著日治時期結束,實驗農場也隨之移交台灣大學。

 

1949年冬天及1952年:台灣大學在1949年冬天接獲林務局通知火燒山事件後,才知道有此校區存在!1952年,台大第一次派員上山考察。

 

1973年:因應農場溫帶與亞寒帶的氣候特性,台大山地實驗農場確立以落葉果樹、高山蔬菜及溫帶花卉等園藝作物之教學研究和示範經營為工作重點。

 

1998年:開始舉辦自然生態體驗營,並且進一步成為受到認證的環境教育場域。2013年起梅峰農場解說活動也推出「山裡的比荷」生態體驗營,納入以手作步道為主題的環境教育解說。

   

【相關資訊】

交通資訊:自行開車前往或自埔里搭乘南投客運至翠峰站下車,約1.5小時。

◎注意事項:三角峰步道屬於臺大山地實驗農場的範圍及管轄,因此建議參加梅峰的「山裡比荷」營隊後由農場解說員帶領前往探訪。

相關訊息請至官方網站http://mf.ntu.edu.tw或聯繫:(049) 2803891、2802499。

 

【行程記錄】

翠峰停車場→0.2k→3分/三角峰登山口→0.78k→15分/三角峰三角點→0.78k→12分/返回登山口→0.2k→2分/翠峰停車場。

總里程數:全程來回1.96公里(含停車場←→登山口)

海拔落差:約170公尺(三角點~停車場)

行進時間:上山18分、下山14分,含拍照45分鐘。

   

山林間的數學課~轉角遇見『畢達哥拉斯』

為了勘查手作步道的路線,除了我與開課的張老師外,也特別邀請步道專家李嘉智、文耀興及伍玉龍老師一同參與。從翠峰停車場產業道路步行,需鑽芒草前行,兩旁隱約可見當年的甘藍菜地平台,呈梯田形狀開展,行走不久,右手邊可見一處水泥大水塔,從山地實驗農場的歷史敘事中,此處是從武嶺引水下來供應翠峰用水而設置;從更早一些的隘勇線-合歡越的脈絡中,水塔附近可見清晰石砌的平台,被古道專家推測是文獻提及的「三角峰警官駐在所」遺址。我在這處水塔附近先後探查多次,兩道歷史脈絡的敘事彷彿在眼前倒流還原。

 

續走林相驟然改變,進入茂密的柳杉林,眼前登山布條指向的路跡相當陡峭,看似不像古道,比較像是為了攻三角點而走出的捷徑,反倒是左手邊有類似古道的平緩寬徑,只是深入一段以後,又無疾而終。反覆探究後折返回來,找不到古道的線索,我們決定路廊的擇選基本上沿用舊有的登山路徑,但在陡上平台前進行腰繞改道,依著地形取較平緩適合人行也減少水流衝擊,廢棄需要四肢攀爬的路線,運用杉木林中間架設原木階梯,兩側杉木形成步道的門廊(Gate),這裡就是三角峰步道森林自然路徑的起點,也是2009年台大手作步道第一堂課的起始點。

 

選定入口門廊的位置後,李嘉智老師帶領台大學生丈量落差高程,以抬腳階高15~20公分計算,估計需做9~10級階梯才能處理落差,再以階深可容一般人腳掌長度,約為40公分計算,必須往外墊出將近4公尺的三角形土方量。還記得當時台大學生們分別手持兩具5米的米達尺,運用「畢氏定理」歪著頭七嘴八舌地討論高與邊長的關係,這真是一門山林間的數學課。

 

起登的這九階經歷了台大、清大學生兩次施作,從選擇生長狀況不佳的林木,以手鋸現地疏伐取材,以兩側杉木間距決定原木寬度加以分段,並以砍刀悉心去除輸送水分的樹皮以延長使用壽命,再截取杉木側枝小徑木,做為固定圓木的木樁,每一枝圓木階梯配置兩根長度超過50公分的木樁,從4公尺外的地面立下第一階,之後逐層背填現地碎石與土層進行夯實,再往上架設一階,以原木直徑做為踏階的高度,逐級後退,第九階才退到原有路跡的高度,並巧妙運用門廊杉木取代固定木樁的功能。

 

◎註:畢達哥拉斯定理,簡稱「畢氏定理」,平面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長度平方和等於斜邊長的平方。反之,若平面上三角形中兩邊長的平方和等於第三邊邊長的平方,則它是直角三角形。

 IMG_0196

無用之用的哲學課~透過樹與『莊子』對話

改道腰繞緩上的步道,則分段由我與文耀興老師帶領,步道需在原本的山坡向內挖掘L型路基,維持上邊坡45度穩定角,並使步道橫向坡微微向下邊坡傾斜,傾斜幅度不超過5%,以使其自然分散洩水,不會在路面積水泥濘。這項工作看似簡單,但由於三角峰造林時間久遠,土壤腐植層相當厚實,要做為步道路基,腐植層必須去除乾淨,以免其容易飽含水分造成步道下陷積水,對於種植植物涵養養分有利的腐植層,在供人行走的步道上,卻會成為不利的因素,往往引起台大學生的討論,彷彿探討莊子「無用之用」的哲學課現場。

 

有時腐植層的去除,還會伴隨著原本生長在坡面上的樹在土層中盤根延展的根系,即使原先在決定路廊時,已經盡可能為樹蜿蜒讓路,但為了求取步道的平面,不被根系絆倒,決定哪些根需要斷除,就跟決定要選取哪些樹進行疏伐,一樣令人面對取捨生命的艱難抉擇。由於山地實驗農場的課程計畫授權,台大學生有機會在老師的帶領之下,經由審慎討論進而做出砍樹的決定,而每年心得分享的時間,學生們總會提到砍樹的歷程所帶來的思辨。

 

先是鋸樹的新鮮刺激、繼而是慎選樹木的倒向而先做出來的三角形「缺口」、接著是為了鋸出「追口」與頑強的樹木反覆拉鋸,在手痠換手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主張應改採更有效率的電鋸,也有學生開始觀察鋸出的年輪木屑而倒敘樹木的生命史。在師生對話中,仰望著比自己年紀更大的樹木緩緩倒下,油然生出一種敬畏,轉而對步道的細節更為看重,因為,要對得起樹。慢慢發現,如果可以,盡可能減緩步道的行進坡度,就可以減少階梯設施,如此對樹、對行進者的膝蓋,都好。

 

教室外的美勞課~成為山裡的『比荷』

當山坡橫向坡本身即屬平緩,向山要地的工作僅是單純挖掘進去,由於三角峰山區地質屬中新世廬山層,亦即以硬泥岩和板岩系為主,主要由黑色到深黑色的硬泥岩、板岩和深灰色的硬質砂岩的互層組成,夾雜零星散佈的泥灰岩團塊、泥灰質板岩,這種地質層的碎石較多、也較粗放,容易吸水的土壤層較少,往往整平路基後直接進行夯實,路面就已經形成完美的級配與土的配比,只要再蒐集杉木針葉覆蓋表層,立即就像是亙古存在的天然步道。偶爾當局部路段的泥土層較多,幾乎不見板岩與硬質砂岩的時候,就需要學生到林間蒐集石塊,用12磅的大榔頭「胸口碎大石」,形成碎石級配以畚箕回填夯實,據說這項工作與砍芒草並列有效紓壓的最佳選擇。

 

當橫向坡較陡,向山挖掘所得的路徑就不夠寬,此時就需要架設護坡原木,以回填土石墊出步道,確保路寬維持在1.2公尺左右。原木護坡的做法,有點像拉長版的原木階梯,但有時為求步道高度的平緩,原木還需架設兩到三層,外緣則須以超過1公尺的木樁打成排,以固定結構,內側底層大量回填石塊夯實,這種工作就像是耐心的工蟻,需要人龍來回輸送土石,每一個滿載畚箕的土石倒入原木格框中,就像是杯水車薪,當最後終於夯平路面、撒上落葉完工的時候,步道已經看不出原來的落差,倒像是理所當然地在那裡。

 

整段三角峰步道,大體運用了前述的基本工法,至於陡上改道後的平台,張祖亮老師與助教、學生們清除了遍地的芒草根,並為當時的疲累做了兩座休息長椅。他們善用現地木材的彎曲幅度,鑿出卡榫,將木頭上下嵌合在一起。快抵達三角點之前,有一小段墊高路面的小改道,以減少行走人上下的幅度。接上三角峰頂的路段,基本上狀況良好,只有簡單除草而已。

 

今日三角峰頂平台,除了二等三角點之外,還有一座廢棄的基地台發射鐵架,而三角點所在的平台四邊,有明顯的人為砌造大石的駁坎,四面若把及人高的草除去,尚可見部分石砌駁坎,很像砲台架設之處、也可能是壕溝阻擋的作用。而上三角峰的最後一百公尺是一個相當寬的緩坡,似能推砲車上下,緩坡延展穿過山溝往岩壁去。我們後來再去勘查,反覆推敲那條如今被台灣羊桃與懸鉤子掩蓋、看來像是山溝的路跡,會不會是當年砲台移動的駐守所在?回答我們的,只有偶爾飛過的大紅紋鳳蝶和山鳥。

◎註:「比荷」是賽德克語風的意思。民國102年,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推出「山裡的比荷」營隊活動。活動內容以道路、手作步道、昆蟲(蝴蝶)、風等為主題,希望能帶給學員不同的中海拔生態人文感受。

 

動手之後

登山者的觀點:山友李圓恩

在這條步道尚未被整理前,它就只是貫穿於芒草原、人造柳杉林間的一條經常會被雜草隱沒的步徑罷了。而當步道志工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鑿一斧,一邊設想、思考、著墨、考量後才逐步動工、構築出了每一階步道,儘管每每接近「曠日廢時」才得以完成一小段的距離,但在這幾年不同志工們的付出與累積之下,這些緩慢的「相信」,終於接連成一條完整的三角峰步道,帶領人們在自然的步徑上,遙想歷史與現實交會剎那的光影與氛圍情調。而腳下透過眾人齊心合力,利用在地現有石材、木料所完成的手作步道,彷彿發著光一般,透出接近「永恆」的氣息。並不是只有永遠不會壞掉才叫做永恆,對我來說,這條步道因為手作而有了溫度,超越時間的侷限且無可取代!

志工的話:

來自台灣大學步道行動教室的年輕社團成員:台大步道行動教室社團,簡稱台大步道社,最初是修過高冷地實習、迷上到梅峰做步道的學生們聚集、號召,於2013年正式成立的學生社團。除了到梅峰,社團還參與其他場域的手作步道,以及「天然步道零損失」雙北郊山鋪面普查的工作,社課更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步道學」入門課合作,使社團在步道議題上不僅有實踐,也強調理論與專業的深化。

 

1.電機四/邱健豪:做步道需要用到物理、數學,考慮力臂、力矩等等,太有趣了,我覺得學校的課如果搬到步道來上,一定不會枯燥乏味,學習效果一定很好!

 

2.公衛四/許芙瓊:以前我總覺得泥土很髒,覺得步道旁的草叢中可能有蛇、有蟲什麼的,這次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拿鋤頭、第一次趴在泥土上玩得這麼盡興,也許是因為穿上農場藍色工作服的關係,竟然不覺得髒,也不會害怕!

 

3.生工二/廖子賢:走過之前學長姐做的階梯,如果沒人說,我會以為步道本來就長這個樣子。當我被要求在看起來連踩點都沒有的地方做出步道,我覺得怎麼可能辦到,沒想到我竟然能完成這些任務,真是太有成就感了!

 

4.日文四/陳詩婷:這是我在大學四年修過最有意義的一堂課,幸好在畢業前能選上,讓我有機會親手留下些什麼!希望將來能再回來看看,也希望現在做的設施將來還完好如初。

 

5.機械三/張采暄:原本覺得自己是以友善山林的守護者身份上山的,但在用鋤頭和砍刀開路時,一路上遇到了盤根錯節的小樹根頑強抵抗,看見許多小生物受到驚嚇四處竄逃,突然間意識到自己實際上正扮演著一個破壞者的角色,感到十分矛盾衝突與難過,並開始質疑做步道的必要性。經過和老師的討論釐清,開始慢慢理解手作步道背後的意義。也許人走入山林本身就是一種干擾與破壞,如何兼顧行走基本安全、同時將對生態傷害減到最少,和諧共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課題。如果這條路終究要開,手作步道會是個相對友善的選擇;如果透過修築維護這條步道的過程,能夠讓更多人毫無隔閡的置身其中去感受自然,進而更珍惜自然,那麼我想,這條路就值得,值得我們繼續走下去、做下去。

 

6.生傳三/廖家可:在做步道之前,從來沒有認真好好看待這條腳下的路,但在這次親自參與製做步道後,才明白手作步道上每前進一小步路都是前人的汗水與心血。手作步道雖然辛苦,卻是最能使我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方式。很開心能夠參與其中,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

 

活動預告:南澳古道

位在宜蘭南澳南溪溪畔的美麗古道,泰雅族人的足跡、日治時期的血淚與這片古老地質,層層相疊出歷史縱深,和步道旁百變的蕨類、參天的楠榕,架構出迷人的古道風景,古道只是空間,故事與文化藏在古道周遭的部落。2014年在羅東林管處的委託之下,我們要陪著族人運用南澳古道發展特色生態旅遊,不只是用腳走,更要一起用雙手,守護這條通往古老靈魂棲身之所的回家的路。即將推出南澳古道手作步道工作假期、部落工作隊等系列活動,敬請期待!

 

BOX:手作步道的基本原則

有鑑於步道過度工程化、人工化,造成棲地切割、不透水、傷膝蓋、耗能量、外來種、破壞景觀與史蹟等問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自二○○六年引進美國阿帕拉契山徑步道志工經驗,與林務局合作社區型步道工作假期、協助太魯閣國家公園建立步道志工隊伍、發展「步道學」環教課程訓練體系、培訓專業化志工擔任手作步道種子師資,同時也培力志工踏查郊山步道鋪面,守護天然步道。透過實際的行動,重新連結人與自然的關係。

 

手作步道強調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施作,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

IMG_0197 

◎手作步道的六個基本原則:

1.考量環境生態: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原生生態習性等,兼顧使用者特性與棲地整體性

 

2.考量人文歷史:依循歷史反映工法,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

 

3.設定環境承載量:基於在地資源調查,設定可接受的遊客衝擊程度,進行步道分級及相對應的施作強度,提供從大眾化到荒野級多樣的遊憩體驗機會

 

4.盡量就地取材:減少外來材料從採礦到運輸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善用現地既有自然材料

 

5.重視常態維護: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

 

6.強調公私協力:土地管理單位、專業者與民間組織從規劃討論、施作與後續維護需共同參與、平等合作。

 

想要加入成為守護山林步道的一分子,不妨多留意以下網站訊息: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www.tmitrail.org.tw

台灣步道志工網  www.tmitrail.org.tw/trails-volunteer

步道志工臉書 www.facebook.com/trailsttw

 

步道為公共空間,樹木亦為須保護的公共財,手作步道之施作需經土地管理單位之同意,現地障礙木之取用亦須遵循「森林法」等規範、並獲得管理單位之同意與授權方可進行。

 

手作步道須經審慎評估與充分溝通,以有限的人力與資源優先投入適合的步道,評估之依據為以下四大原則:

 

1.公共性:並非為私人財團、商業用途,該步道應為公眾通行、公眾教育使用,更不是為隨意開闢新步道而做,必須釐清步道的公益功能。

 

2.整體性:步道規劃不能僅考慮步道本體區域,應考量全區動植物資源、文史脈絡、居民需求等,方能避免步道網絡過於密集,而加深棲地切割之環境破壞,並能因分級分區規劃,在步道設計上有不同強度的工法。

 

3.迫切性:該步道已經面臨工程發包可能造成破壞,或是泥濘沖蝕程度嚴重,須優先投入資源協助,用以提出替代方案作社會倡議之用。如福州山、阿朗壹。

 

4.必要性:步道若已經無人使用之需求、亦無人維護,原有工程鋪面已經廢棄損壞,則步道並無存在的必要性,甚至應考慮移除不必要的工程設施以完全恢復自然。

 

 

 ※此篇文章感謝徐銘謙老師及臺灣山岳慨然協助及提供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刊登,照片由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教研組解說員李圓恩小姐提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山裡的比荷
    全站熱搜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