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覺得今年水果貴到吃不起,有些蔬果量少到幾乎在市場上不見蹤影,體積更是迷你?
這就要從去年的冬天說起,回想一下,冬季氣溫整體偏高,雖然春節期間有短暫的低溫,期間過後卻急速回暖,以致果樹花芽發育不佳,而不少果樹需累積低溫到一定時數,才能較順利開花結果。
4-5月陸續開花 5-6月陸續結果
又加上於開花著果階段遇到了多日豪雨,從新聞報導與中央氣象局文章等資料,指出「今年5、6月梅雨季,台灣因受鋒面影響,雨量集中在中部以北,山區尤其顯著」,接著7-9月有發布警報的颱風共四個,近五年,最多為2015年,有六個颱風。
果樹因受到長期且集中的雨水洗禮又加上暖冬效應,梅峰的蘋果也難逃一劫,剛好又遇到蘋果樹的小年,所以蘋果們平均體積偏小,數量也少,但好險品質沒跟著受影響。不過,有些地區果樹狀況不良,連帶採集荔枝、龍眼蜜的蜂農,就沒這麼理想了。
我們所生活的大環境,其實像是由許多鏈子聯結而成,才有辦法正常運作,所以環境中的變化都是有連帶關係的,追朔源頭會發現氣候異常,老天也無奈,若我們再不友善、關心環境,這一件件大自然反撲的現象,正是環境要給人們的一個警訊,若再不重視,最後要承擔後果的仍是我們自己。
來農場參加「蘋芬秋色」,除了能體驗親手採摘蘋果的樂趣,品嘗鮮甜清脆的碩果,在環境教育人員引領下,還能認識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里程」概念,並瞭解蘋果的生長管理,實地感受土地的生命力。
那什麼是「食物里程」呢?
簡言之,作物從生產地經過種植、加工、包裝、運輸,最後送到消費者餐桌上,所需運輸的距離與耗用的能源和自然資源,以及過程造成的汙染和對生態環境的損傷等經濟後果,因此,食物里程越長,所需保鮮的處理、加工及冷藏運輸就會越多,作物品質難以掌握,營養也易流失,其運輸所需的飛機、貨輪、火車、貨車等排放的溫室氣體也是造成氣溫變暖的因素之一,對人體及環境的影響可能也會越大。
希望大家能多認識自己家鄉,了解本土環境,不同地區會產出不同的特色地產,各個作物也有相對應的產季,若能盡量吃當季、在地的作物,將能帶來以下好處:
- 用消費改變世界
- 種植省成本又不傷環境
- 減少運輸所排放的溫室氣體
像台灣秋季即是蘋果的產季,其他季節於市場上看到的多為進口,若減少購買可進而減少運輸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喔!其實種植非當地的作物,因缺乏種植地理條件及種植歷史的農作,通常須倚賴更多農藥及肥料,傷成本又傷環境。在適合的風土氣候條件下,種植適合的作物,讓各地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產品,不要一窩蜂搶種,然後崩盤價格低落,無法回收成本,農業也會因此逐漸萎縮,也要用愛護環境的方式來種植,讓環境可以永續。
※以上圖文由教學研究組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