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農場的蔬菜使消費者回購率如此高?為何能讓品嘗者安心食用?為何實施有機,蔬菜還能如此壯大?
要讓他們長得好、口感佳,土壤裡的養分與微生物很重要,因植物根部獲得養分是需要微生物菌去交互作用幫助吸收的。
目前農場使用廚餘、打碎的枯枝落葉屑與清境農場的馬糞自製成堆肥。
堆肥場就建於農場有機菜園區溫室後方,為水泥建體,有鐵皮屋簷擋雨,內有六個堆肥槽,以便排程交替使用,也區分發酵程度的不同,屋內地面向外傾斜,水泥牆面設有排水孔,可排除堆肥過程中產生的多餘液體,這些液體還能收集再發酵,作為液肥使用。
堆肥發酵過程中會產生60-70 ℃的高溫,此時期會持續10-14 天,可消滅病原菌、蟲卵、草籽,但因本場氣候溫度偏低,進行翻堆時,堆體溫度容易下降而影響發酵,故有時會蓋上橡皮布保溫,且堆體高度最好維持1.5~1.8 公尺,也能保持微生物分解發酵時所需的溫度。
目前已有部分堆肥槽底部鋪設氣管,藉由鼓風機定時定量將空氣與濕氣送入,除能提供微生物充足的空氣外,也可減少翻堆次數,加速堆肥化之過程,一般堆放3、4個月後堆體溫度下降不再升高,表示已發酵完成能使用,但有時氣溫低甚至需等5、6個月。
另外,也會利用糖蜜、奶粉或大豆粉,經攪拌發酵而成的糖醋液作為液肥,糖醋液本身也為天然農藥,可讓害蟲消化不良而死,或被其發酵酸味驅離。
春季種植作物前會將蠶豆翻犁入土後灑上肥料,蠶豆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外,豆科植物的根有共生根瘤菌,可將空氣中的氮固定入土裡,是十分天然的氮肥。
梅峰蔬菜經過嚴格的檢驗與管理,過程需花許多人力、時間與技術成本,故有機產品相對高價,但能吃得安心、健康,可別把費用花在未來的醫藥上,製作堆肥的原料也解決不少廢棄物的處理問題,使它們能創造循環再利用的二次價值,何不親自來農場體驗採摘的樂趣,體會農場對待環境的用心呢?
※此篇文章圖文由教研組李岢樺、陽亞蒨小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