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當遊客聽到解說員介紹臺灣粗榧時,往往第一個反應是:「什麼?粗肥?」初聞陌生的名字難怪有此諧音聯想。如果 繼續聽下去,就會知道:「……種子成熟需兩年時間,發芽 率低、生長速度又慢,再加上跟紅豆杉長得很像,常被誤認 遭砍伐,以至於野外族群數量稀少,屬於珍貴稀有植物。」 原來,臺灣粗榧還有這麼一段坎坷的身世,長得像誰不是它 的錯,錯的是別人對它的誤解。

臺灣粗榧學名Cephalotaxus wilsoniana Hayta,英文名Taiwania plumtew,為粗榧(三尖杉)科粗榧(三尖杉)屬的裸子植物,也是從白堊紀晚期存留至今的古老孓遺植物。 1900年被日人鳥居龍藏於玉山發現、1914年由日籍植物學者早田文藏Hayata命名發表,種小名為紀念英國植物學家Wilson對臺灣植物的貢獻,而以之為名,故又稱威氏粗榧。另一名稱臺灣三尖杉,三尖的意思是每個枝條最前端的新芽三枚並立,這也是臺灣粗榧的重要特徵之一。

每個枝條最前端的新芽三枚並立。

臺灣粗榧的葉子為線狀披針形,略成鐮刀狀彎曲,排成兩列左右接近對生,中肋在葉面隆起,葉背兩條灰白色的氣孔帶,可與南洋紅豆杉的黃綠色氣孔帶區別辨識。

白色的氣孔帶。

臺灣粗榧絕大多數為雌雄異株,開花時需靠風力媒介方能授粉。一般來說分布海拔1000-2800公尺,與闊葉樹混合散生,雌雄個體在茫茫樹海中不易相遇,因此修成正果的機會不高。然而在臺大山地農場的雌雄株就在方圓三十公尺內,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因此辦公室前的雌株每年結果量全臺最多,吸引眾人的目光,也擋不住人們對其味道的好奇而欲一親芳澤。據說聞起來像香水、吃起來像鼻涕滑溜的奇特口感,卻是鼠輩和鳥類,以及農場工作的原住民阿姨的最愛。

 

雖然結果率看似很大,實則成熟期很長:每年約三、四月春暖花開時節,雄花大量噴發花粉,有時在晴空萬里的天氣之下,看起來一片煙霧迷漫。花粉隨著氣流擁入雌花的懷抱,雌花具長柄,由數對心皮交叉對生而成,心皮肉質,內側各具胚珠2枚,在授粉後胚株開始發育成長,隨著時間遞嬗種子漸漸圓潤起來,至隔年十月外皮由綠轉為暗褐色,才算成熟。臺灣粗榧是裸子植物,種子沒有果皮包被,所以「果實」的說法不完全正確,橢圓形整顆即為「種子」,最外層褐色膜質為外種皮,包覆著像鼻涕的透明漿質黏液是中種皮,裡頭還有一顆硬核,為內種皮和胚乳。

同時可看見雌花與去年的綠色種子並存。

就算躲過了好奇的人們、鼠類和鳥類的青睞,種子靜靜落在地上,屬於狀態生理休眠(低溫層積),非得經歷一年寒暑的溫度變化,否則不輕易發芽,且也不受熱水和強酸的威脅(最常用來打破種子結構性休眠的方式),是其他植物中少見的堅持與等待。醞釀期滿之後,胚發育完成,接下來發芽和成長又是另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故事了。

種子成熟,種皮顏色由綠轉暗褐色,內部是透明漿質狀。

若民眾想要到臺大山地農場一睹臺灣粗榧的廬山真面目,可來電預約參加生態體驗營,由專業解說員帶領探訪中海拔雲霧森林的奧秘喔!

預約洽詢專線:(049)280-3891(049)280-2499 。

 

※此篇文章由教學研究呂郁葶小姐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