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梅峰屬於臺大園藝系,裡頭主要以園藝花卉、果樹、台灣原生植物為主。不過,從今年四月份開始,我們養了八隻山羊。

這八隻山羊主要為乳用山羊,有一隻白色,發源於瑞士Canton Berne南方的撒能(Saanen)山谷地區的撒能公羊;七隻花色,發源於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的阿爾拜因(Alpine)母羊。牠們大概都才0.5歲,不過因為已有能力交配,所以公羊被分配在單身宿舍裡。羊舍裡頭除了分成「男生宿舍」和「女生宿舍」,外頭還有兩隻“牧羊犬”──「小黑」和「小白」看守著羊兒們。

為什麼要養羊?因為羊有四個胃,分別為「瘤胃」、「蜂巢胃」、「重瓣胃」、「皺胃」。和牛一樣,羊也以纖維質為主的草葉為主食,但是因為纖維質不夠營養,而且無法直接消化利用,於是便採取以量取勝的攝食方式,也就是能吃就盡量多吃。而為了消化纖維質,牠們也衍生出了「反芻」這樣的行為。因此,從「取食」、「反芻」到「吸收」、「利用食物中的營養」,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芻行為?一般認為,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為了躲避敵害,往往先急就章地快速進食,然後再移到比較安全的地方,慢慢消化,久而久之就長期演化出這樣的結果。

所以這八隻羊,一方面可利用其食草習性,解決梅峰部分的雜草問題,同時也可收集羊隻排泄物加入碎木中製成堆肥,加速碎木的分解時間,並提高堆肥內的肥份(氮、磷、鉀等無機養分)含量,以利作物的生產。



大家一般熟悉的羊,大多指“綿羊”,通常被認為是性情溫順膽小、行動較遲鈍的動物。而雖然綿羊和山羊同是「牛科」、「山羊亞科」的動物,但隸屬於不同屬,型態上也有明顯的差異。綿羊頭上的角向前方呈螺旋狀彎曲;山羊的角則向後方直狀伸長,而且下顎下面還長了鬍子。

山羊生性好奇,行動較為活潑,喜歡爬到高處;行動遲鈍的綿羊就沒這種本事。綿羊的主要食物是草;山羊除了草,還喜歡樹葉、灌木的細枝,甚至還會吃樹皮。在青草無法生長的地方,山羊也能生存;在食物條件欠佳的情形下,母山羊仍能生小羊、餵奶。因此,山羊很自然地成為荒涼山區居民的重要家畜。



或許因為山羊很能適應森林、高山的地形,常用一些取巧的方法橫越灌木或圍欄,在西方,尤其基督教世界,牠被看成和撒旦(魔鬼)同夥,以「撒旦的受造物」
角色出現,代表罪惡、頑固、好色等不好的特質。山羊作為第一批被人類馴養的家畜,至少為人類服務了數千年,卻換來這樣的印象,多少有些不堪。

值得一提的是,十六世紀開啟的大航海時代,山羊便隨著歐洲各國掀起的海外探險風潮,堂而皇之地搭上便船,擴大牠的分布範圍。當時冷藏設備尚未開發,如何在長期的航程中補給新鮮食品,是必須克服的問題,有人想到何不利用山羊的高適應力來解決食物的問題。於是一批一批的山羊被送上船,釋放到世界各地的島嶼,讓山羊在該島自立生活,以便他們下次停泊該島時,可以捉幾隻山羊來充饑。



台灣小蘭嶼的野生山羊就是這樣來的。雖然對人類來講,這樣的做法立意甚佳,也真的解決了一些問題,可以在慢慢航程中補充營養,脫離壞死病的威脅──因為生肉裡含有不少維生素C。但作為外來種的山羊,猛吃釋放地樹木的結果是,嚴重影響該地的生態系,威脅到本來生活在這裡的草食性動物。

這八隻山羊,當天氣好時,“放羊的小孩”就會帶牠們到草多的地方,分別綁在樹上,讓牠們在那裡“上班”,“小黑”、“小白”也被綁在一旁扮演著“牧羊犬”的角色。因為從小和人相處,牠們只要看到人,就會依戀的「咩咩」叫個不停,而鬆開繩子,羊兒大部分時候都會乖乖的跟著“放羊的小孩”回家,除非牠們還沒吃飽,還捨不得離開青草的召喚,這時候就得用力拉緊繩子,才能順利帶牠們回家。



070707這天,參加兩天一夜的營隊,在下午的原始林行程中走到老梨園時,恰好遇見羊兒們正在那裡吃草,隨著天空中隱隱傳來的雷聲隆隆,沒多久,就見“放羊的小孩”騎著機車衝到現場。他先牽著牧羊犬回到羊舍,剩下的羊兒們看見了學員,開心的趁亂四散繼續大嚼青草,學員見狀,便幫忙放羊的小孩收羊。

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拉羊體驗,一個個孩子又害怕又興奮的牽著栓著羊脖子的繩子,試圖使力讓羊兒跟著自己的腳步往前,爸爸和媽媽也在一旁幫小朋友們一起牽羊,羊兒們卻仍舊不為所動。



“放羊的小孩”安置好牧羊犬後,也折回頭來找四散的羊兒。他一一接過孩子們手上的繩子,稍一使勁,羊兒們就乖乖的跟著他回家了,原來訣竅是──要再大力一點點。

所以,這天下午的原始林之旅,就在幫忙收羊的插曲中,劃下了完美的句點。

PS“幫忙牽山羊”並不在梅峰生態體驗營既定行程中哦!

【參考資料】:《成語動物學‧鳥獸篇》 朱耀沂著 商周文化出版 P215、226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放羊的小孩
    全站熱搜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