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0559

阿雄的話:

梅峰初春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劍鳳蝶(昇天鳳蝶),不過剛好梅峰辦活動(人太多,最重要的是根本沒拍到照片)剛好近日去了兩趟三角峰,所以此次就來看看三角峰早春的蝴蝶吧。

 

3月26日在三角峰頂看到今年第一隻昇天鳳蝶,很開心;4月10日早上再上三角峰頂看到今年第一隻多姿麝鳳蝶(大紅紋鳳蝶)以及飛來飛去的昇生鳳蝶還有第一次在三角峰頂看到的燦蛺蝶(超興奮),不過最多的還是雙環翠鳳蝶,牠們2~3隻追逐,甚至有時三隻打成一團,不時閃出寶石光芒,驚豔。

 

    所有的蝴蝶在藍天下都好美。

 

種類:昇天鳳蝶、雙環翠鳳蝶、大紅紋鳳蝶、燦蛺蝶、寬青帶鳳蝶、條斑豔粉蝶(胡麻斑粉蝶)、緋蛺蝶、布氏蔭眼蝶(臺灣黃斑蔭蝶)。

 

劍鳳蝶(昇天鳳蝶) Pazala eurous asakurae (Matsumura)

IMG_0406

食草:土肉桂、青葉楠、香桂等樟科植物

追蝴蝶的人心目中的春天五寶指的是早春出現的五種蝴蝶「黃星斑鳳蝶(黃星鳳蝶)、斑鳳蝶、黑尾劍鳳蝶(木生鳳蝶)、劍鳳蝶(昇天鳳蝶)、絹蛺蝶(黃領蛺蝶)」,這幾種蝴蝶都是宣告春天的使者,由於一年只繁殖一次,幼蟲孵化成長後,會在夏天到秋天間化蛹,接下來便蟄伏在蛹的保護中等待寒冷漫長的冬天過去,直到春風送暖時,牠們就會在晴空下現身,許多賞蝶的自然觀察家因為一年僅能在短短的春天與牠們交會一次,莫不在這段期間內引頸期盼、朝思暮想甚至廢寢忘食。

春天五寶在梅峰與三角峰比較穩定會出現的就是劍鳳蝶,好像每年我們都要呼朋引伴地互相告知目睹了牠的身影,才很放心的揭開春之饗宴的序幕,已經成為梅峰人的一種春天儀式。朝著天空高高飛揚的劍鳳蝶,白色翅膀容許晴朗的光線穿透而過,展現著春天的明亮與開朗,我們常常也喜愛形容牠是穿著日本浴衣的蝴蝶。牠是台灣特有亞種,亞種名asakurae是以日治時代最早到臺灣經營昆蟲標本產業的朝倉喜代松為名。

與劍鳳蝶長相最相似的在台灣只有黑尾劍鳳蝶(木生鳳蝶)一種,分辨的方式是下翅兩塊黃斑分離者為劍鳳蝶,黃斑相連且融合成一塊者為黑尾劍鳳蝶。

 

雙環翠鳳蝶 (雙環鳳蝶)  Papilio hopponis Matsumura

IMG_0363

IMG_0533

IMG_0559  

食草:芸香科之飛龍掌血、食茱萸、賊仔樹(臭辣樹)等

雙環是梅峰春天的常客,是我在梅峰最早認識也最有印象的蝴蝶之一,在牠的陪伴下一點一點與山、山上的人們熟悉,牠身上飽滿的藍色金屬光澤是我們心靈的抗氧化劑,和藍天一樣鼓舞心情,可以烘曬蒸發生活中的茫然及疲憊,當牠忽然煽動翅膀,露出“雙環鳳蝶藍”,就像精靈眨了一下眼睛。

以牠喜歡晴天的程度來比擬人物個性的話,牠也是標準的陽光少年。

 

燦蛺蝶(帥蛺蝶、黃斑蛺蝶) Sephisa chandra androdamas Fruhstorfer

IMG_0549  

食草:殼斗科的青剛櫟、赤皮

我是第一次看見這種蝶,看到的反應就是很興奮地“哇”以及“喔喔喔喔!”,因為牠的配色實在太亮麗了,照片中白、藍與黃色相間的是雄蝶,雌雄蝶差異明顯,大家可以去翻書查查,牠們都像繁華的霓虹燈似的,也像教堂裡的玻璃彩繪窗,當日光照射,便燦爛奪目。另外查到了一篇有趣的報導描述了燦蛺蝶的產卵生態行為,請參考如下。

 

【季節限定】把寶寶藏在廢墟裏的燦蛺蝶

yam蕃薯藤新聞/廖士睿 撰稿-2012年05月31日

面對自然界的弱肉強食,許多生物在演化的洪流中產生各式各樣確保後代成長發育的辦法。蝴蝶也不例外,很多蝴蝶媽媽發揮本領把卵藏在掠食者找不到的地方,但這真的有用嗎?

  時令已經進入夏季,許多夏季限定的蝴蝶已經大舉出現,其中平常不太容易看見的燦蛺蝶是其中亮眼的角色。台灣有兩種燦蛺蝶,一種叫燦蛺蝶(Sephisa chandra androdamas Fruhstorfer, 1908),另一種則是臺灣燦蛺蝶(Sephisa daimio Matsumura, 1910)。牠們的幼蟲都以殼斗科植物為食,而且只出現在比較不被干擾的中低海拔次生林與原生林。牠們的幼蟲頭上都長有Y字形分叉角狀突出,而且在冬天時會以幼蟲的方式緩慢成長越過冬天。幼蟲經過大約6個月的時間後會化蛹並羽化成蝶。雖然牠們的寄主植物並非不常見,但燦蛺蝶的棲地需求是什麼還沒有被清楚地研究,所以牠們出現的地點一直都很零星。

  燦蛺蝶在整個小紫蛺蝶族(Apaturini)中最具特色的行為就是雌蟲的產卵行為。一般蛺蝶產卵都會直接產在葉片或枝條上,但是燦蛺蝶的雌蟲卻傾向於把卵產在捲葉象鼻蟲用過的巢中。這個現象首次在日本蝶類研究者內田春男的書中被揭露,之後有些職業蝶類採集者便經常故意把殼斗科植物葉片捲起來,誘引雌蝶產卵。有些生態觀察者懷疑這種行為與降低卵的被寄生率有關係,然而觀察結果顯示,卵的被寄生率還是很高。由於雌蝶對產卵枝條的品質很挑剔,而且又只把卵產在象鼻蟲用過的巢中,但這種費工的行為卻又令人摸不出頭緒,成為蝶類研究者與愛好者經常討論的話題。

 

寬青帶鳳蝶 Graphium cloanthus kuge (Fruhstorfer)

IMG_0537  

食草:樟樹、土肉桂、青葉楠、香楠、豬腳楠等樟科植物

寬青帶鳳蝶與青鳳蝶(青帶鳳蝶)在三角峰附近都看得到,也都是飛行動作迅速的蝴蝶,牠們很容易區分, 寬青帶的青色帶紋明顯較寬大,且有尾突,青鳳蝶則青色帶紋狹窄且無尾突。

牠是一年多世代的蝶,所以一年中可見到牠的時間滿長的,約3-10月都有機會,在晴朗的空中飛行時,看起來翅膀中裝滿了青色透明的光,也因此而得到一個有趣的英文名字“Glassy Bluebottle”。

 

條斑豔粉蝶(胡麻斑粉蝶) Delias lativitta formosana Matsumura

IMG_0487  

食草:椆櫟柿桑寄生、臺灣槲寄生等桑寄生科植物。取食部位是葉與莖。

每年大約辦公室門口的小蘗及大葉溲疏陸續開花之後,就可以開始期待流星絹粉蝶(高山粉蝶)、條斑豔粉蝶(胡麻斑粉蝶)、黃裙豔粉蝶(韋氏麻斑粉蝶)、鋸粉蝶(斑粉蝶)這4種粉蝶家族現身了,這4個傢伙乍看之下長相相似,出現的季節時間也差不多,能認清牠們誰是誰,也是很有趣的。

接下來6月大葉溲疏開完花後,牠們可能就會轉移陣地到女貞樹上囉!那也是熱鬧非常,值得期待的。

 

緋蛺蝶 Nymphalis xanthomelas  formosana (Matsumura)

IMG_5586  

食草:榆科的櫸木

這隻蝶攤開翅膀時有點像狂野的豹斑紋路,但一旦闔起翅膀,遂變成樹皮的一部分,能夠隱身不動在林蔭中,靜靜考驗著牠敵人與觀察者的耐心與敏銳度,只有在陽光的照耀下,樹皮似的腹面翅膀才閃耀一點點使人驚訝的藍色波浪斑紋,不張揚的優雅,好像緋蛺蝶在嘴角噙笑道:「我的美麗是給能凝視世界的人看的。」然後人們的心裡就留下那個顏色,印象深刻。

我們常常在5-6月份和同伴一起去爬南湖大山,有一年在上山之前,有幾個不知名的蛹吊掛在生態園的網目上,讓我們好奇地互相討論著,在我們離開梅峰到山上去玩的幾天內,牠就羽化出來,用飛行的翅膀探索這個世界,留守的同事告訴我們,原來那就是緋蛺蝶,為此,牠出現的季節總是讓我想起南湖大山。

牠的越冬個體於早春出現,隨即產卵,孵化的幼蟲充份成長、化蛹後於初夏羽化,活動月餘後即行休眠而消失無蹤。

 

布氏蔭眼蝶(臺灣黃斑蔭蝶)  Neope bremeri taiwana Matsumura

IMG_0368  

食草:芒、五節芒、玉山箭竹、臺灣矢竹、包籜矢竹等禾本科

蔭眼蝶類的蝴蝶在臺灣一共有4種,梅峰曾記錄過的有3種,包含農場內很常見的白斑蔭眼蝶(白色黃斑蔭蝶),以及偶爾見到的布氏蔭眼蝶(臺灣黃斑蔭蝶)與黃斑蔭眼蝶(阿里山黃斑蔭蝶)。

最近和阿雄、家麒分享討論,談到有許多在梅峰習以為常的蝴蝶,其實是稀有或零星分布於中海拔地區者,我們常常默默就看了追蝶人難以見到的蝴蝶而不自知呢!能在山中見習,幸福雖在我們身邊,但也要鍛鍊感受到幸福的眼睛與心,力氣與勇氣才會逐漸增長強壯。

 

照片攝影:阿雄

文字:俐璇

 

參考資料

台灣蝴蝶圖鑑 徐堉峰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ffarm 的頭像
    mffarm

    梅影峰情─梅峰農場部落格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