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季來臨,萬物從冬裡復甦。傳統農業社會裡,農民配合季節及氣候安排農業活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為一年中的大事,依節氣變化栽種適當的植物,才有豐富的收穫。本場於 102 年 10 月間辦理兩梯次園藝紓壓體驗課程,參加學員反應熱烈。103年度更結合季節特色與農事體驗,分別舉辦「春耕」(2014.04.07)及「秋收」(即將於10月份舉辦,敬請密切注意本場網頁公告)園藝紓壓體驗課程,藉由自然景觀及田間勞動達到身心放鬆的效果,重拾與環境的連結,讚嘆植物之美與智慧。

集合好後,準備出發嘍!



伴月坡上青楓下,解說員與學員們自我介紹。

歐洲七葉樹新綠的嫩葉。

森林裡的解說。

巒大蕨捲曲的新葉。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巒大蕨。

此次講師之一的陳瑞源老師。


蘋果開花了!


來和蘋果花拍個照吧!

蘋果園旁的三岔路口。

接下來要開始採野菜,春季新發的「川上氏雙蓋蕨」嫩芽,生吃就有鮮甜的口感,是中海拔山區的野味珍饈。。


雲霧中的祕密小徑。

青葉楠吐露紅紅的新芽,原住民認為山豬吃了肉會香香的,所以果實和嫩芽也可作為調味料。。

嚴新富老師正在介紹鼠麴草與鼠麴舅的分別。

採摘山芹菜的學員們。



下午後半段的時間,往一平台的山野草展示室繞去前,經過行政中心。


山野草展示室裡的分享,學員們用手輕觸撫摸柔軟具療癒效果的苔蘚,驚嘆植物世界的微妙與偉大。。



夜間分享課程,林信雄老師分享梅峰四季,嚴老師則分享長期紀錄各原住民族運用周遭植物生活的智慧。。

晨間散步!


碎石機草皮旁從森林透出的陽光。

嫩綠鮮麗的白楊步道。






大平台花海區的討論,以及利用蹲下,從不同角度欣賞花。

陳瑞源老師分享:柳杉樹葉上的露珠,是為了讓陽光停留。

短暫停留白楊觀景台。
仍在盛開的一葉蘭。


用過早餐後,經營組同仁吳煥斌先生為學員們解說馬鈴薯種植事宜。





學員們幫忙把馬鈴薯抬到預備種植的現場。

原來馬鈴薯的種植先要依芽點位置將種球切成若干小塊,才不會浪費。




工作人員說明示範種植時的注意事項,考量馬鈴薯生長範圍,種球間需要留有一定寬度。。





在菠菜館裡採野菜,主要採集的是小花碎米薺,可作為薺菜水餃。

陳瑞源老師與解說員郁葶對話中。


解說員韻如為學員解說野菜的種類。

大家採摘的野菜陸續累積中。




工作人員和陳瑞源老師討論著菜園裡的設計。

家庭菜園裡的草莓香氣濃郁、鮮紅欲滴。

專注拍著植物或思考著的兩位老師。

討論與分享著的工作人員。








菠菜館裡採蔬菜,以及家庭菜園的討論及分享。

料理組籌備中。

採菜組把採回來的菜集中後,準備要去幫忙種馬鈴薯嘍!











看起來很簡單,其實很有挑戰性呢!

農場種植的蠶豆,是要作為綠肥幫土壤補充養分的。

種植馬鈴薯組一起拍一張合照吧!

經營組的湯松鶴大哥幫忙料理。

水餃組正在包著薺菜水餃。



透過裝飾組的協助,中午的餐桌已然備妥。

有著美麗台北水苦蕒做為裝飾的筷子。

這就是阿美族的八菜一湯:好幾種野菜煮成一鍋湯。

山芹菜炒三絲。

艾草蛋。

羊蹄葉片上的櫻花花瓣。

蕨葉炒枸杞。

水餃煮好嘍!

午餐即將就緒。

感謝上天賜予我們美味的食材,在大自然中盡情享用別具風味的野菜餐。
※此篇文章照片由教研組林信雄先生、呂郁葶小姐、李圓恩小姐提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