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為了能夠站在更高的位置,試著用更多元的角度凝望、思考與成長。
2013年臺大山地實驗農場的員工觀摩學習之旅以以下四個地方為主,讓從事教育研究的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同仁們,透過參訪,學習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的成長。同仁們也在整個參訪的過程中,透過討論與分享,而有著屬於自身的發現或體悟,並建立了彼此更深刻的同事情誼。
三天的參訪時光轉眼即逝,但因為過程中同仁們都非常認真的學習與觀察,三天下來有著非常充實且受益匪淺的收穫。透過影像的紀錄,也與大家分享屬於臺大山地實驗農場同仁精彩的觀摩學習之旅吧!
高雄環教場域「白屋藝術村」裡的簡報分享時間。
準備要來一起做pizza嘍!
白屋藝術村角落一景。
有的人要負責砍柴。
有的人要負責生火。
有的人負責揉餅皮。
有人負責切餡料。
把材料鋪上餅皮。
等待pizza烤好前,大家一起於場域內聆聽導覽,並拍下合照。
於白屋藝術村場域與雨豆樹合影。
pizza烤好嘍!與我們成品也來一張合照吧!
填寫問卷中。
高雄改良場前的合影。
夜宿高雄與黃色小鴨合影。
於四草國際級濕地的體驗學習。
與四草濕地的解說員合影。
【參訪景點簡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創設於民國前9年,於88年7月精省後隸屬行政院農委會,原址位於屏東市,於95年遷至屏東縣長治鄉現址。本場主管高雄市、屏東縣及澎湖縣農作物之品種、栽培技術改良及農業推廣工作。分為屏東本場、旗南分場及澎湖分場。轄區耕地面積約12萬多公頃。
研究包含水稻,毛豆、紅豆等豆類雜糧,蓮霧、印度棗、荔枝、芒果、木瓜、番石榴等熱帶果樹,蘭科、薑科、觀賞鳳梨、火鶴等花卉作物,生物技術、植物保護、食品加工、土壤肥料、農業機械、農業推廣等業務。
旗南分場主要為茄子、絲瓜、芋、扁蒲、苦瓜、小胡瓜、豇豆等蔬菜,澎湖分場則為西瓜、稜角絲瓜等作物改良。
「白屋」藝術村
2008 年,永續空間設計承租橋仔頭糖廠原日治時期的招待所區域,佔地1800 坪,作為創
意設計、環境教育、與藝術策展經紀之基地,並將該基地命名為「白屋」藝術村。
「白屋」位於橋仔頭糖廠內,1901 年原為橋仔頭糖廠招待所,高雄捷運通車後,交通的便
利性為橋頭糖廠引入諸多休閒人口,招待所周邊腹地卻仍因為長年缺乏整理而頹圮傾
壞,2008 年由全民間資金,承租並修復且重建為藝術展覽空間,提供環境友善的美學食
飲,並定期策展台灣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展覽,平日與假日均提供文化導覽、藝術體驗活動
等服務。
以民間的力量,延續「橋仔頭糖廠藝術村」的夢想,讓橋仔頭糖廠藝術村得以復活,提供
高雄當代藝廊結合機構教學、生活美學的經營範式,目前以創意設計、專業藝術展覽、文
創商品、創意生活產業、糖業文化導覽、生活藝術與教育課程、創造藝術節慶與區域觀光
連結為主要經營項目,並於2010 年通過「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藝術村營運扶植計
畫」。
每年秋天舉辦的南島南藝術季及南島南音樂祭,已成為台南高雄及屏東地區重要的藝術節
慶,吸引相當多元的遊客到訪,白屋亦成為大高雄區域重要藝術與文化匯集聚所,並於
2011 年獲選為高雄十大旅遊景點。
2012 年10 月以「白屋。藝術村」,獲國家認證之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環境教育法通過後2
年,全高雄市僅核准通過3 處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即為白屋藝術村、科工館、洲仔溼
地,白屋藝術村是全台灣唯一1 家,以“環境藝術教育”為主題,通過國家級認證。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AVRDC - The World Vegetable Center)
簡稱亞蔬中心或亞蔬,總部位於臺南市善化區,於1971年5月22日設立,前身為亞洲蔬菜研
究發展中心(the 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由中華民國、
美國、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越南等七國政府和亞洲開發銀行共同簽約成立,2008
年4月14日更名為「亞蔬-世界蔬菜中心」。
為世界上居於領導地位的國際性非營利蔬菜研發機構,旨在培育優良蔬菜品種、提升蔬菜
產銷技術,以期為窮人創造更多收入的機會及提供更健康的膳食,尤其是在開發中國家。
原始宗旨在於研發及改良熱帶蔬菜品種,以協助東亞地區國家改善人民的營養結構問題,
成立以來貢獻卓著。研發工作重點在於開發蔬菜優良品種、安全蔬菜栽培法、減低採收後
損失,及增進蔬菜的營養價值。
另外一項傲視全球的資產,即其蒐集並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蔬菜種原。至今蒐集超過來自一
百五十五個國家、四百三十種類、五萬七千品種的蔬菜種原,是全球知名的蔬菜研發重
鎮,在國際間享有極高的聲譽。2008年開始亞蔬中心參與「斯費巴全球種子庫」計畫,將
收藏之蔬菜種子備份存放於位於挪威北極圈內的「斯費巴全球種子庫」(又稱「末日地
窖)。
亞蔬中心亦設立一套「蔬菜基因資源資訊系統」,透過這套系統可以取得亞蔬中心種子收
藏和管理的相關資料,從註冊、特性、評估、種子清單和種子配送等。
四草國際級濕地
台江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第八座國家公園,於2009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其名稱得
自於古代台灣西南部曾存在之台江內海。範圍包括臺南市安南區與七股區濱海陸域、包含
安順、四草、鹿耳門以及海域至澎湖縣東吉嶼。國家公園範圍內重要濕地共計有4處,包含
國際級濕地:曾文溪口濕地、四草濕地,以及國家級濕地:七股鹽田濕地、鹽水溪口濕地
等。
本次參觀的四草位於台南市安南區的西南端,以明鄭時期歷史遺跡與生態景點著名。整個
聚落環繞著四草湖(四草湖是古老的潟湖),聚落西邊濱臨台灣海峽,南以鹽水溪和安平
相對,北為顯宮里、鹿耳里,東為鹽田里,中有沙丘堆成的「四草大山」,乃是古北汕尾
島的一個古老聚落。四草也是鄭成功登陸台灣之後跟荷蘭人的第一戰場。目前四草大眾廟
後方保有鄭荷戰爭骨骸。
四草的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
1.認為古北汕尾島上有四棵樹,所以名為四草。
2.認為是四草地區盛產草海桐,而這種植物土名「草」,所以名為四草。
老一輩的安南區人稱四草為「草裡」,四草人稱自己是「草裡人」,這是一個帶有傳統鄉
土氣息的親切稱呼。
四草擁有古廟、古砲台、古戰場等遺跡,歷史資源豐富,更因位在台江,境內有豐富生
態,為國際級溼地,沿途可欣賞全省僅有的四種紅樹林(五梨跤、水筆仔、欖李、海茄苳)
所構成的水上綠色隧道。另外每年有許多冬候鳥(如:黑面琵鷺、鷸鴴科、雁鴨科鳥類等)
及夏候鳥到四草來度冬或避暑,農曆春節至夏初也有大量的鷺科鳥類在此繁衍下一代,鳥
況豐富。可說是同時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的地方。
※此篇文章文字部分由管理組周奕成先生、教研組李圓恩小姐提供,圖片由教研組袁蜀龍
先生、詹芳瑜小姐、李圓恩小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