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嘍!猜出來沒有啊?


↑我不是故意全身長滿疙瘩的!(相片由顏永泰提供)

癩蛤蟆的前肢是四隻指頭,後肢則是五隻,且有蹼的型態。牠也會隨著環境變色,所以你看見的牠,常常穿著黃褐、紅褐、黑灰等不同顏色的外衣,雖不致於眼花撩亂,卻多少讓人以為是不同的青蛙,其實這大概也是一種接近擬態的自我保護模式。

蛙類的牙齒則不具有咀嚼切割的功能,主要的功能在於讓入口的獵物不會掉出來,所以通常是細細的一排長在上頷,下頷沒有。蟾蜍更是無齒之徒,上下頷都沒有牙齒。而在吃比較大的食物時,也會用手協助塞進嘴裡,蟾蜍甚至會用手撥除沾在蚯蚓的細沙,以利消化。
↓猜猜看,我的鼻孔在哪裡?(相片由顏永泰提供)


講到台灣蛙類中分布海拔最高、體型最大的種類,廣泛地分佈於台灣全島各地從平地到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的磐古蟾蜍,當然也不能錯過牠的「小時候」。青蛙媽媽可是個很有美感的藝術家呢!牠把黑色的青蛙蛋呈雙列排於膠質卵串中,在池水裡隨意的竄行,看過去就像是橫擺的透明吸管裡吸上來的一顆顆珍珠,這一吸可長的勒,可達10公尺。每次可產4000-5000粒,若溫度適宜,約兩日即可孵化為蝌蚪。

牠的蝌蚪算大的了,尾巴以外的部份大概跟顆飽滿的花生米一般大,總是喜歡聚在一起,遠遠望過去,就像是一塊黑鴉鴉的烏雲,只是沉在水底。根據國外研究報告顯示,成群的蝌蚪之間通常具有親緣關係,例如兄弟姐妹或表親。當然,牠們這種「烏」合之眾可是別有用意的哦,因為體內含有毒素,聚在一起不但可以令曾吃過牠們的動物加深印象及心生警惕,「順便」警告其他動物,「吃了你就倒大楣啦!」
↓下面是太太,上面是先生,哇!抱起來一定很舒服吧!


【盤古蟾蜍】Bufo bankorensis
俗名:台灣蟾蜍、癩蛤蟆、蟑蜍(ㄗㄨˊ或ㄐㄧˊ)(台語)
體長:♂6.5~9.2cm ♀8~12cm
特徵:
1. 大型蛙類,皮膚粗糙佈滿纍粒,膚色會隨環境不同而變深變淺,不同地區的個體,膚色也會有所差異,一般以土褐色、紅褐色、灰褐色、暗褐色為主。
2. 頭部後方兩側的突起腺疣稱耳後腺,會分泌有毒的白色汁液。
3. 吻部及四肢趾端為不具黑色的角質刺。
4. 繁殖期雄蛙前肢手掌內側第一、二指,會長出黑色婚姻刺。
習性:
1. 屬秋冬繁殖的蛙類。
2. 常出現於空曠的草地、茶園及道路兩旁,繁殖期則喜歡於靜水域或溪流兩旁淺水處活動。

參考資料:
《台灣三十一種蛙類圖鑑》 作者:陳王時 北市野鳥協會出版
〈一隻青蛙一張嘴─談台灣蛙類生態〉花蓮教育大學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楊懿如副教授
網路資料
↓聚在一起的磐古蟾蜍蝌蚪


↓群聚昭示著「我們是有毒的哦!」的訊息


↓看清楚我的個頭了嗎?


↓憋氣中的癩蛤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盤古蟾蜍、梅峰
    全站熱搜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