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森林,品味自然時,不知大家是否曾想過,隨著周休二日的制度推動以來,到戶外遊憩的民眾逐年增加,會對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
剛好有這個機會,透過臺灣大學手作步道社與服務學習的學生們,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另一種對環境友善的方式──手作步道吧!
手作步道究竟是什麼?農場為什麼要做手作步道?要在哪裡做手作步道?就讓解說員先在室內外大家講解一些關於隘勇線的歷史故事吧!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前的準備是很重要的,千里步道協會的吳清地老師正在為學生們講解及示範工具的使用方法。
別小看這些琳瑯滿目的工具們,每個工作都有個適合它出場的時候,但你對他了解得夠透徹嗎?
如何把工具帶到施做地點,有些小技巧不得不學,除了可以減少在搬運過程中所耗費的體力外,也能避免在行徑途中誤傷他人或自己。
準備好自己的水及隨身物品,帶著工具,出發啦!
千里步道協會的吳沂姿老師在現場為學生們講解及示範操作方式。
這段路有些過於陡峭,曾經做過的石頭階梯,已經毀損不堪,必需先清除上面的雜草與土堆,再從旁找些石頭來擺放。
希望每個用路人都能走得舒適且安全,挖好適當的坑後,就將石塊平穩置入。
要固定大木段的木樁,也是用一旁尋得的木材來製作的。
每個人同心協力,一定會有自己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為了讓木樁可以穩固的架住大木段,這種情況會選用接近一人高的木樁,盡可能的往下敲,直到再也無法釘入為止,多餘的部分會在最後完成時使用鋸子鋸短。
大家一起來輪流扶木樁與敲釘子吧!
不要覺得石材就一定得清掉,除了可以做階梯外,也可以用來固定部分木段,或製作引導水排出的道路。
填回去的土堆,必須盡可能的踩紮實,並維持平坦。
步道的樣子是不是漸漸浮現出來了呢?
手作步道的建造時間常受限於地形的複雜程度,而必須比一般工法耗時費力,時間不早了,今天先暫告一段落,下次再繼續吧!
很多同學都是第一次接觸,甚至少有機會像這樣一整天待在山林裡,體驗到開路與步道製作的辛勞,而農場的手作步道製作難度又是非常不簡單,可以說是讓部分同學們差點崩潰......。
不過也多虧有了這些學生與老師們每一年的幫忙,我們才能以這樣較不影響環境的方式來親近自然,謝謝您們了!
歡迎大家有機會的話,可於每年9-10月到農場來參加「山裡的比荷」,體驗這以自然工法建造的手作步道!
※此篇文章圖文由教研組楊亞蒨、朱倖妤小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