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至2月的冬季限定活動──春陽‧巴萊已經過了一半的時間,想了解台灣原民文化的朋友們快來參加喔!

傳統原住民族會從環境中獲得需要的資源,生活中會用到的民俗植物,大致可以分為「食」、「衣」、「住」、「藥用」或「祭儀」這幾類。究竟傳統原住民生活方式和現在的我們有什麼不一樣呢?以下就讓我們從「住」的角度來略窺一二吧!

DSC08632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的春陽分場鄰近賽德克族部落,因此曾邀請同事以傳統工法協助建造家屋及相關建築。

在建造一棟房子前,首先得有足夠的建材。平時在森林裡狩獵或採集時,如果看到適合的建材就可以先帶回堆放在空地。通常蒐集建材的過程會花上數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依照附近環境所擁有的資源,有時也會用石材建造石板屋,或建造半石半木造的房子。

DSC08639 

賽德克族傳統家屋

搭蓋家屋是一件重大工程,通常村落裡有時間的男人都會來幫忙一起合力完成。

有些房子直接建在地上,但也有可能是向下挖深,再往上搭建,成半穴居的建築。這類的建築可以有效防風,讓房內的溫度維持溫暖,有時也可以節省一些建材。 

DSC08640

半穴居石板及木板家屋

確定要搭什麼樣的房子後,首先要使用最為堅固的木材,如:烏心石,做為房子的支柱。在做為牆面的地方規畫出牆的厚度並立上柱子,柱子立好後再架上樑柱,每個樑與柱交叉的地方會使用藤蔓綑綁固定,其中原住民耆老們大為推薦的藤蔓為菊花木,因其乾燥後會收縮,可以讓整體架構更為堅固耐用。此時也要記得預留出大門和窗戶的空間。

開花烏心石

質地堅硬的烏心石(林雅雯攝)

 

菊花木

攀藤植物菊花木(曾祥霖攝)

整棟房子的樑柱搭好後,外觀就算大致完成。接著開始堆放其他蒐集到的建材至牆面,傳統家屋的每面牆其實都非常厚實的喔!藉由建材本身的重量,或地震的搖晃,都可以讓厚重的牆面孔隙減小,使房子更堅固,地震來了也不用擔心房子會倒,很厲害吧! 

不過每一面厚厚的牆面,多少還是會有孔隙,風偶爾會穿進屋內,因此房內通常會有類似火堆的設施用來取暖。同時也可以把捕到的獵物吊掛在火堆上方燻乾,延長保存期限。且火堆可保持房屋乾燥,比較不會發霉毀壞。原住民耆老透露說,如果遇到颱風天無法外出的情況,有時也會把房子牆壁的木頭抽出來當柴燒,非常好用呢!不過一旦天氣轉晴,就要記得去森林裡找建材回來補,不然牆壁越來越薄可就糟糕了!

春陽 家屋 (2)

火堆(陳聖琳攝)

牆壁完成後,接著就是要蓋屋頂了。將砍下來的白茅綑綁成束,再依序堆疊到屋頂上,並使用木頭及繩子加以固定,就完成了。而門板、窗戶的裝修、是否加上圖騰雕刻,就看個人了。說來容易,但實際上通過全村男人的力量建造一棟家屋,大約也需要花上兩個月至半年以上的時間,是很辛苦的工作呢!

DSC02124  

竹屋

有時剛遷至新的環境,對於周遭森林有哪些資源還不了解時,也會使用竹子最為建材。雖然便利,但使用年限卻遠不如傳統家屋長久,也不夠堅固。

春陽 家屋

工作間(陳佳政攝) 

通常家屋旁也會蓋工作間,讓婦女在裡面織布時不會被家畜影響、干擾,是不是剛好跟漢人文化相反呢?家畜動物是在外面到處跑,人卻是在看起來像羊舍的場所工作。

工作間的架構比較簡單,搭建出主要樑柱並用藤蔓加以固定,再加上屋頂和外牆就完成了,不需要像家屋堆疊那麼厚的牆面,而且採光十分良好哦!

在離家屋附近一小段距離的地方會建造穀倉,用來存放乾糧等食物。之所以要離一小段距離,是為了防止家屋失火時燒到穀倉。穀倉一般會離地大約一公尺多,做為穀倉腳的柱子會墊上一層又大又圓的木板塊做為防鼠板,防止鼠輩們把辛苦存放的乾糧給吃光了! 

(農場的工作間與穀倉因年久失修,考量到安全因素現已拆除)

 

看完這些介紹,有沒有對原住民家屋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了呢? 如果想實際參觀家屋,也歡迎來報名春陽‧巴萊活動喔!

 

 

※此篇文章圖文由教研組楊亞蒨小姐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