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在幾年前吧!無意間在網路上知道有《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這本書。這本書內容主要是站在永續的觀點來設計生活,例如:節能住屋、自給自足的後院、水資源利用設計等。是一本相當有趣、實用、有助思考的書,作者莫里森強調:好的設計應能做多個以上的功能。 因此即使你的生活與農作無關,一樣能從書中獲得許多永續設計的觀念,特別是在生活成本高漲的今日,這本書有助於你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降低生活成本。台灣有中譯本,書名是:《永續栽培設計》田園城市出版,譯者:江千綺。可惜的是此書已是絕版品,只能從圖書館尋得。

雨水蒐集6

 

不過台灣的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在2011年出版了書名《向大自然學設計.啟發綠生活的無限可能》。內容是 1、農場 2、景觀工程設計 3、生活態度。這本書可以說是《Introduction To Permaculture》在台灣地區的實踐,一樣非常有參考價值。在接觸了Permaculture之後曾試著在網路搜尋雨水收集,叫人失望的是那時中文網頁對於雨水收集的相關資料非常的少,再怎麼找也只有文魯彬律師事務所屋頂的菜園、雨水收集的幾張圖片,再不然就是短短的文字敘述。那時台灣對於雨水收集及利用還不怎麼有觀念,倒是以Rainwater Harvesting為關鍵字搜尋的話就叫人看得眼花撩亂,屋頂雨水收集、管路設計施工、水撲滿設計等DIY的網站多得數不清,這真是天差地別。

 

這當然是天差地別!根據2008年國際水資源協會(IWA)三十個國家的用水資料顯示德國水價一度水99.1元世界最高。台灣水價一度水10.84元排名27,僅達國際均價40.1元的26.9%,無怪乎對於雨水收集會不重視。可是看看台灣的地理處境,雖然年降雨量是全球的三倍之多,但因為台灣地形陡峭,河川短促(古早時代山上的雨水需兩天的時間進入大海,現在只要兩小時),大部分的雨水迅速流入大海,實際上的可用水量只占年降雨量的26%。因此一到旱季就容易發生缺水現象,是聯合國列名第18位的缺水地區。

 

現在的台灣是年年靠天災(水災)來解決天災(旱災)問題,再加上氣候的變遷,非旱即澇已是台灣及全球的氣候常態,為此;我們對於水資源收集及利用的態度應有所改變,而令人感到驕傲的是農場早在79年左右,就有雨水收集的觀念及設備。那就是在興建一平台簡易設施的時候有將設施排水槽雨水收集於一葉蘭種植設施中的小水池(早期一葉蘭生產區位在現今的蘭蕨園),等池水滿到一定程度之後便自動抽送到4500噸水池,當灌溉用水,就連當時的水耕草莓的用水多是取自這小水池。如今這小水池已變身為生態池,只具有蓄洪功能,而當初收集及輸送雨水的6”管功能依舊,也算是農場的歷史遺跡了。

 

農場大約是在77~80年之間完成現有的大大小小水池,這些水池除了有加蓋的飲用水池之外,其餘多是灌溉用水池,而且主要的水源是雨水,所以緊鄰設施,收集設施屋頂塑膠布的雨水當作灌溉用水。後來因為有計畫經費,開闢了瑞岩溪水源之後,可能初期水源穩定,除了少數水池,多數水池就閒置下來,像一平台4500噸(天池)下的600噸水池及1500噸(環控溫室後方)水池,二平台水蜜桃園水池、實驗研究區設施(後改為溫帶花卉區)下的水池。後來在瑞岩溪水源漸漸地發生維修困難的問題時(道路坍塌中斷),農場早已開闢昆陽水源(初期水量相當豐沛),再加上新人崗、三角峰等水源區的水,就再也沒有人覺得有需要收集雨水以備灌溉之用。

 

就這樣老天賜予農場的雨水就在地表上到處流竄,侵蝕土壤,造成下農場區域的坍塌,就算發生這樣的問題農場也只注意到、單只解決坍塌的問題。不過雨水逕流侵蝕土壤造成坍塌的問題後來越發嚴重。一平台在921地震之後陸續將舊有的簡易設施改建為大型的環境控制溫室,最先完成的是90年啟用的環控溫室,面積有2700㎡,也就是有這麼大的集水面積。雖然環控溫室早在90年啟用,但是它的雨水收集系統卻是晚至101年11月才完成。

雨水蒐集1  

 這是環控溫室屋頂的塑膠膜披覆,面積有2700㎡(也就是集水面積),雨水分為東西兩區收集。

雨水蒐集2未命名  

這是環控溫室東區的集水系統,是一 平台雨水收集最後完成的系統,工程上比較麻煩的是6〞管必須挖開馬路埋入地面。東區所收集的雨水注入飲用水的溢流池(20M×10M×3M=600噸),供生態園區、二平台溫帶花卉區、一葉蘭生產區灌溉用。

雨水蒐集3   

環控溫室西區的雨水收集後則經管路在空中穿過水杉林(省時省工不用挖開路面),直接引入其後的1500噸水池(水池中有前人養殖的錦鯉及日本鯽魚)。水池的水主要供應育苗室及部分生態園區使用。

 

最早完成的環境控制溫室,集水面積達2700㎡且蓄水池近在咫尺,卻是最晚完成雨水收集系統?當然是水源地的水源源不絕,這時候有誰會去注意到老天的賜予呢!也就是這樣的因素再加上農場已有部分轉為生態營隊營運模式。因此91年就只花118萬元蓋了屋頂捲取溫室,面積也只有1000㎡,更別說還要花心思收集雨水。那麼95年突然間花了350萬元蓋單斜溫室面積達2800㎡是不是意味著經營組要力圖振作,其實也不然,那只是因為原有將近3分地的簡易設施被罕見的大雪壓垮(共有近5分地的簡易設施被壓垮),為了要避免下一次的罕見大雪再一次的壓垮設施,就是「要蓋就蓋最好的」,雖然折舊攤提常常拖垮經營組的盈餘,但是想想被拖垮總比被壓垮好,就這樣單斜溫室在95年正式啟用。

 

這些新建的設施多是制式化、模組化的,在排水槽的兩端多裝有落水管,只要大口徑的水管便可承接這些設施排水槽所落下的雨水,不過即使集水面積已有6500㎡,一平台這些新建的設施要串成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統還要再隔一年。這時因為營隊營運的關係用水量大增,冬季缺水的狀況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飲用水的使用優先於灌溉用水、不准在場內洗車、請節約用水的呼籲多是以前從未聽過的。96年因獲得雪災的輔助款蓋起了NETAFIM出產的溫室(暱稱歌德溫室),面積為2600㎡,如此一來一平台新建的溫室總面積高達9100㎡,能收集的雨量已是相當可觀。以本場年平均雨量3000㎜(不只)來計算,光一平台新建的設施一年就能收集到27300立方的水,等於是45.5個600噸的水池,6個4500噸的水池水。

 

如果以國際水的平均價40元來計算(台灣的水價以排名第18缺水國家來算,一度水10元左右是離譜的便宜),4500噸的水要價1092000元,乘以6等於6552000元,就算以台灣的水價10元來計算那也有1638000元。老天對農場實在是眷顧有加。但是歌德溫室在96年正式啟用並不等於一平台雨水收集系統的正式啟用,事實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一來是有沒有共識、二來是投資成本的問題。投資成本其實不高,因為無須再新建任何水池,只有水管材料的問題,這不會高達幾十萬元,但是起碼也得付出四、五十箱花的拍賣價錢,不過就算是高達百萬元的投資成本,在有遠見的視野看來那不是阻礙,反而是一種魄力的展現,好在我們的主事者(現任的副場長兼經營組組長)因為聽了科博館分享大師視野的系列講座後,竟然也有了一些大師級的視野,所以在97年初一平台終於將歌德、單斜、屋頂捲取等溫室用8〞管串成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統。這是最先完成的部分,緊接著管理組後續完成倉庫、及後來的環控溫室的雨水收集。

 

事實証明這些雨水真的有大補。4500噸水池是農場農作生產、實驗研究等作業的命脈,她蓄水位的高與低常常左右農場的種植計畫,經營組便常在秋冬枯水期變更栽培計畫,甚至影響到來春的生產計劃。農場實驗研究、花卉、蔬菜、果樹等生產作業已有數十年經驗,同時也不斷的對土壤進行培育改良、又有充足的陽光、傲人的空氣品質,封閉的區域,是非常好的生產環境,唯獨水資源是我們無法掌控。水源要是無虞,那麼影響生產的環境變數便剩下少數不易掌控的因子。農場現有的資源比早期農場開發當時豐裕許多,不過還是有限,常有無法施展的感覺。

 

但是如果我們常低下頭看看腳下踩的是健康的土壤、抬起頭感覺到的是耀眼溫暖的陽光(當然紫外線我們也欣然接受)、大口吸進的是潔淨的空氣、老天3000㎜的雨水,還有前人所搭建大雪壓不垮的設施、許多讓我們安然度過枯水期的水池,我們便應該覺得其實我們還頗富裕的,可是如果我們不去愛惜、珍惜、善用這些資源,我們真的會活得越來越匱乏!吾輩地球人當共勉之。

雨水蒐集4  

 這是一平台新建的設施,雨水收集便是將屋頂的雨水經由排水槽、落水管、8〞管輸送到600噸水池集中,再抽送到4500噸水池。近處溫室依序為屋頂捲取溫室、單斜溫室、及歌德溫室,是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統,最早完成的。較遠處是最早興建的環控溫室,最近管理組才完成它東、西兩向的雨水收集。夾在歌德與環控之間的是(及斜對面的水耕草莓區、一葉蘭栽培區)不被大雪壓垮的簡易設施,農場僅存的歷史設施(日本人的設計及材料)。後期所蓋的簡易設施(筆者蓋的)大雪壓垮(無一倖免)拆除(筆者拆的)後,就新建這些較堅固的環境控制溫室,各種樣式還頗富實驗精神。

雨水蒐集5  

她是4500噸灌溉水池,是農場最高位的水池,遠處為奇萊山北峰,景觀好,可鳥瞰壯麗的一平台。水池灌溉一平台、二平台、果園、菜地、茶園,幾乎涵蓋全農場,如果水管能形容血管,那麼這座水池就是農場的心臟。水源有兩種,一是飲用水池滿後的多餘水,二是收集來的雨水。

雨水蒐集6  

這是4500噸水池下的副水池,收集的雨水注入後,滿到一定程度,再抽送上4500噸水池。周圍草木、爬藤似乎過於扶疏,感覺像廢棄的水池,無人管理,不過功能正常運作,無滲漏現象。

雨水蒐集7  

雨水蒐集8  

雨水蒐集9   

上圖幾張為設施落水管與集水管接合的部分,在施作上水管直線的接合最簡單,90度與45度的接合最困難,需要一些技巧。

雨水蒐集10  

雨水蒐集11  

 上圖為學生宿舍及辦公室的雨水收集,雨水集中於辦公室銜接學生宿舍走廊側的兩個水桶中,水桶來自校本部。因為要供給停車場廁所用,所以施工人員還貼心的設計一條透明塑膠管,可以隨時留意儲水量,因為儲量小,必要時得補充其他水源。

雨水蒐集12    

這是農場最美的景觀生態池,路面的水、水溝的水是主要的來源,兼具蓄洪功能,收集的水慢慢地滲入地底,減少地表逕流侵蝕土壤造成坍方。

 

二平台尚有兩處水池,礙於篇幅無法一一介紹。為了寫這篇報導,實地探查、丈量農場大小水池,過程中發現這些水池就像台灣無數的古蹟歷史建物一樣,有生命。台灣現在拆毀古蹟歷史建物的行為常有耳聞,實在令人不齒(恥),不管是哪個縣市拆毀多是台灣的恥辱、台灣人的痛。好好珍惜身邊所擁有的,不光是親人、同事、大小雨,即使是水泥池;我們會發現這些就夠了!夠我們一生。

 

※此篇文章及圖片由經營組葉鴻興先生提供。

 

 

arrow
arrow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