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身處現代化工商業社會的我們,不知不覺間走路快、吃飯快、洗澡快、反應快……..,什麼都快,卻沒有因此而多出更多時間。什麼時候才有空蹲在地面上仔細的觀察永遠都不會著急的蝸牛族生活哲學呢?何不就從現在開始,藉由認識、觀察牠們,讓我們一起體會“慢活”的真諦吧!



對蝸牛最初始的印象,大概就是那首朗朗上口的兒歌「蝸牛與黃鸝鳥」了,另外則是牠那走到哪背到哪,完全不用付房租的甜蜜負荷─各式各樣的蝸牛殼,還有連走路都有機會踢到的外來種「非洲大蝸牛」,除此之外,你對蝸牛還有更多的認識嗎?



又稱「陸螺」的蝸牛和我們常吃的牡蠣、燒酒螺是親戚,同屬「軟體動物」家族。而蝸牛因為有著一個大腳丫般的“腹足”(就是我們總看到蝸牛用來爬行的那一大塊肌肉),在學術分類上被歸為「陸生腹足綱軟體動物」,在臺灣目前已有將近兩百五十種蝸牛。


「非洲大蝸牛」大概是最容易見到且絕對不會叫錯名字的蝸牛吧?牠原產東非馬拉加西(Malagasy),日治時期(約於民國22年)因食用的目地由日人下條久馬一從新加坡引進台灣,是台灣快炒店裡「炒螺肉」的要角。不過牠也是廣東住血線蟲的重要中間寄主,人類若被感染會引發腦膜炎等併發症。繁殖力強的牠,不但危害農作,也與本土的蝸牛競爭生存資源,算是不太討喜的外國朋友呢!(攝於南投桃米蘿蔔坑)




不算浪漫的蝸牛,相遇靠緣分居多。大多數雌雄同體的牠們,雖然也可以靠自己,但畢竟提高族群基因多樣性可以擁有避免後代衰弱、更有能力適應環境的變化等許多好處,所以常常還是可以見到牠們伸出白色的陰莖交纏後深入彼此的生殖孔中交換精莢。(許亞儒攝於南投桃米蘿蔔坑)


非洲大蝸牛成年後每年可產3-6次卵,每次約50-500顆,算是非常多產的呢!不過卻也因為數量過多,才讓我們有機會觀察到牠的生態。牠會特別挑選潮濕的土壤產卵,卵上頭還會加上一層軟土或腐葉覆蓋保濕,也算是細心的好母親呢!(攝於南投桃米蘿蔔坑)




蝸牛有分肉食性、草食性和雜食性,而有吃就有拉,這是非洲大蝸牛的排遺模樣。(攝於南投桃米蘿蔔坑)










這是台灣原生種蝸牛體型最大的一種,稱為「斯文豪氏大蝸牛」。不過“大”的代價就是“笨重”,因此大多只能在地面活動,爬上樹就有點吃力啦!牠正在用獨有的「齒舌」刮食野生的金針菇呢!(攝於梅峰)


若是蝸牛殼有些許破損,蝸牛身體的「外套膜」就會負起分泌與製造碳酸鈣與貝殼質的責任進行修補,但若是由「硬蛋白」所組成的殼皮受損,就無法有機會“像新的一樣”啦!(攝於梅峰)






這種愛爬樹的蝸牛叫做「台灣青山蝸牛」,牠有著青蘋果般的青綠色,第一眼就讓人驚艷!下次站在大樹旁,可得仔細找找,有沒有青綠色的蝸牛穿梭枝葉間!(攝於墾丁熱帶植物園)


這種特有種的「橡食蝸牛」,在地上移動時,外型和橡實極其接近,若不小心分辨,還以為橡實長腳呢!(李聲銘攝於福山植物園)


有的蝸牛還嫌背房子(殼)不夠累,居然還在殼上頭背了一截水管。仔細瞧瞧,你看出了水管的位置在哪裡了嗎?(圖為 斯文豪氏帶管蝸牛 李聲銘攝於福山植物園)


(薄鱗盾蝸牛 攝於梅峰)






(台灣盾蝸牛 攝於龜山島)



另外這一類,則是「盾蝸牛」家族的成員,扁扁的殼就像是騎士手中的盾牌一樣
,有的邊緣還有長殼毛呢!




球蝸牛和扁蝸牛這一類的蝸牛,則是對一般的污染和較人為環境的適應性強,常見於我們生活的城市周遭,因此也被歸為農業害蟲。從這隻球蝸牛牠透明的殼看進去,還可以見到密布如同河川水系,被蝸牛用來做為氣體交換的「肺血管網」。(攝於梅峰)


(光澤鱉甲蝸牛 攝於梅峰)








(青鱉甲蝸牛 攝於梅峰)



鱉甲蝸牛這一類的蝸牛,共同的特徵就是都有著「翹尾巴」,因為身體裸露的部分較多,就必須挑夜晚這種露水多的時段出現,或是選擇較為潮濕的環境居住哦!




只有一片殼的蝸牛被稱為「半蛞蝓」或「鼈甲蛞蝓」,活動力較有“家累”的蝸牛敏捷一點的牠們,常常在不高的枝葉上或是公園、花圃裡都能見到牠們的蹤跡。這一種,叫作「馬丁氏鱉甲蛞蝓」(許亞儒攝於南投桃米蘿蔔坑)


另外,完全沒有殼的蝸牛,就被稱為「蛞蝓(slug)」,完全沒有殼的牠們,儘管行動較蝸牛“迅速”,但輕快的代價就是只能生活在潮濕的森林底層,或是水份足夠的地方,若是在陽光炙烈的情況下仍未找到適當的藏身之處,一不小心就會變成「蛞蝓乾片」啦!(攝於梅峰)



潮濕的雨後,有時也會遇到正在交配的蛞蝓。這一種叫做「網紋野蛞蝓Deroceras reticulatum」,原產歐洲,大概隨著農產品、植物或土壤侵入,現已遍布台灣,經常造成果園、農田危害的外來種蛞蝓。(攝於梅峰)




看!牠們圍成太極的形狀,伸出了彼此的交配器,插入位在頭部附近的生殖孔,藉以交換精莢。大概十分鐘後緊密交纏在一起至螺旋狀後便完成任務,繼而各奔東西了。(攝於梅峰)




在背上突起的外套膜後方三分之一處的圓形孔洞,是牠們用來呼吸的地方,稱為「肺孔」。而大量分泌的黏液,也可以幫助牠們保持身體「柔柔亮亮,閃閃動人」呢!(攝於梅峰)




除了想盡辦法克服水的控制,鍋牛們也必須勇敢的面對生活周遭隨時虎視眈眈的各式天敵,如台灣鈍頭蛇、螃蟹、螢火蟲幼蟲、擬食蝸步行蟲以及人類等。相較之下,我們又怎能不珍惜不用隨時擔心會被其他生物吃掉的人類身份,並用更寬廣、溫柔的心去對待周遭的其他各式美麗生命呢?



※參考資料:《蝸牛不思議》 謝伯娟著 遠流台灣館編輯製作



※此篇文章由解說員 李圓恩提供 如有謬誤,歡迎指正,謝謝 刊登於93期《台灣山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蝸牛、梅峰
    全站熱搜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