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在臺灣吃得飽對多數人已不是問題,更多人在意的是如何才能吃得健康、吃得安心?(↑上圖為 台中區農改場蔡宜峰博士 )




根據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l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 )的資料,全球的有機農業面積2000年為1480萬公頃,2007年為3220萬公頃,平均年成長率為13%;臺灣的有機栽培面積2002年為1018.9公頃,2009年為2960公頃,2010年3/26為3063公頃,2002年至2010年,每年的有機栽培面積增加比率為7.17%、14.10%、7.06%、28.04%、17.86%、17.04%、25.64%,可看出2008金融風暴後明顯影響2009年成長的比率,但在2009全世界景氣逐漸恢復下,臺灣的有機栽培成長率也呈現勁揚,事實上農委會的「精緻農業健康卓越方案」也致力於推動101年,臺灣的有機栽培面積達5000公頃,但與現在的有機生產面積相比,明顯有一段距離。


根據林銘洲技正表示,現行臺灣有機驗證管理,政府對能通過有機認證的農民提供全額的認證補助,不過對臺灣多數的小農(平均一甲~兩甲地左右)來說,約可為農民提供2.2萬以上的補助(前提是必須通過認證)。


未來精緻農業產業,目前最流行的一句就是「三生一體」,意指生活、生
態、生產,對不同的人「三生」有不同的順序,對一般普羅消費大眾,生活的品質(某個程度上來說就是健康的程度)是最重要的,再來就是生態了,生態影響著生活環境,長遠來看也是國家的未來,最後則是生產;對商業生產者而言,最重要的分別為生產,次之生態、生活;但對具有機概念的人來說「三生」的順序為生態、生活、生產,有了良好的生態,生活、生產才不會發生問題,真正的有機並不是教農民生產者賺大錢,更多數人是懷抱著與自然健康共存的態度,自己生產的安心,也教消費大眾吃得健康安心,而不是許多慣行生產者歪曲的自掃門前雪心態:要賣的產品農藥化肥盡量噴灑,越肥美越無病蟲斑就好,自己要吃得另外種,什麼都不噴… …。

↑圖為 行政院農糧署林銘洲技正



精緻農業另有三大主軸,分別為健康農業、卓越農業、樂活農業,結合健康、科技、休閒為發展的目標,那有機農業中有什麼科技可言呢?像是忌避植物的搭配、植物萃取液防治病蟲害(如:虎杖萃取液Miltana、苦參鹼、毒魚藤、香草精油、萬壽菊天人菊防線蟲等)、微生物抑病劑(如:木黴菌、酵母菌、枯草桿菌等)、細菌型抑蟲劑(如:蘇力菌)、性費洛蒙誘劑、天敵的飼養(如:草蛉、瓢蟲、寄生蜂等)等等都需要科技的研發與研究,才能知所以然,進而應用;樂活農業的價值與農場現已經在推行的採果、採花體驗不謀而合,如此更能增加鮮品的附加價值,也提供一般大眾學習兼休閒的場所,如能加入更多健康與科技的元素,更能增添活動的特色及不凡。


現行亞洲有機比例,以南韓有機生產面積佔總生產面積的2%為最高,日本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約占其國內生產面積的1%,雄心最大的澳洲2005年即有1300萬公頃的有機栽培面積,占全世界1/3強,並計畫在2020年將全國都有機化,我國政府推動有機農業生產於2011年達5000公頃,在全臺85萬公頃可耕地中,也僅占0.58%;政府為加強推動有機農業,其中一個方法是協助建立有機專區,幫助農民克服環境上的困難,像是位於台南的「太康有機農業專區」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由台南縣政府出面向台糖承租土地,予以環境整治,將45公頃內的溝渠農地劃分成17份,開放予農民承租,17份土地於一天之內就全部招領完畢,租金每公頃約是5萬,在專區內農民們就可以安心的耕種與認證,不怕被汙染,有志一同的農民在其中也較有心理上與實質上的支持;此一政策亦可配合休耕田活化,小地主大佃農機制,可謂雙贏;臺中縣后里附近亦有此構想,但是土地的找尋上,目前聽說是比較有困難的;有機的發展目前在人們的關注覺醒之下大都是正成長,臺灣由於民族性、媒體渲染、經濟、教育推廣等等問題,目前的發展相較於他國是較緩慢的。



有機農業的另一個困難是銷售方面,正確標章的使用、銷路上、媒體宣達上、包裝產品形象、拓展通路、宣傳、強化消費者的認知、進而結合觀光休閒、結合宗教團體等,都是可能有效的方法。農場的有機生產試驗這兩、三年也許也會有摸索中的陣痛期,根據去年的有機蔬菜銷售,由於無經驗,許多試驗的蔬菜放在田裡腐壞,也是相當可惜,通路及行銷也是農場裡一直較為頭痛的問題,解決的方式還有待大家集思廣益,像是推廣宅配、量大的優惠、生產配合營隊、廣告、媒體報導… …。


苗栗改良場章加寶先生談到蜜蜂的CCD(Colony Collapse Disorder),推測的原因可能跟農藥的使用或是電磁波的干擾有關,若是人們再以不顧一切的方式來使用自然資源,一但蜜蜂持續大量消失,農作的收成可能銳減一半以上,章先生的專長是病蟲防治,已開發國家中,現在還有天敵公司,販售瓢蟲、螳螂、草蛉、
小花椿、寄生蜂等等,目前臺灣只少數農試所有提供此類的服務,民間目前則完全沒有天敵公司;


蘇力菌除了以噴灑的方式,也可混合黑糖、米糠做為夜盜蟲與其他蛾蟲的誘殺劑;配合夜盜蟲的喜黑暗習性,以濕紙箱板覆蓋田地旁的草皮,清晨、傍晚即可不廢力的抓到蟲子;在農地休耕時,周圍栽種些許蜜源植物(金蓮花、蕎麥、馬纓丹等)可適度的為害蟲的天敵提供食物及住所… …。

↑圖為 苗栗區農改場章加寶博士



想想農場位處中高海拔,以病害蟲問題來說,已是比臺灣平地減少很多,平地多到嚇人的黃條葉蚤、小菜蛾、及動輒百隻夜盜蛾被誘捕於性費洛蒙陷阱等,相較去年在菜地上為害的蚜蟲,雖然整朵夏南瓜花朵上爬滿200,300多隻蚜蟲,但神奇的是經過兩星期,也出現大量的瓢蟲及其幼蟲,再一星期後,蚜蟲的肆虐已不再復見,這說明健康的農地其實是有其自癒力的,這與許多有機栽培者的經驗不謀而合。



另一個有趣的統計數字,英國是現今吃素比例最高的國家,約20%為素食,一個英國人吃素一生可減少5隻牛、760隻雞、20隻羊、20隻豬的屠殺,對環境造成的壓力也可以大大的減少,有機的概念並不只是要人類活得好,素食的觀念有時也不是單因宗教,有時想想5年、10年、20年後的臺灣、世界,我們希望她變成什麼樣子呢?



課程另一位講師「臺灣寶島有機農業發展協會」的執行秘書楊順弘,談到進入有機的進度表從「準備」、「認知」、「理念」到「執行」到「行銷」的層層剖析。


1. 「準備」、「認知」、「理念」:農地、環境、土壤、水質、人、經費、相關法規
2. 執行:緩衝帶、紀錄文件化、資材、栽培管理、成本
3. 行銷:驗證證書、包裝、銷售對象、成本、


即使是尚未取得正式認證的轉型期有機栽培產品,法規也有提供階段性的標章,因為正式的有機驗證短期作物之土地必須兩年以上符合有機生產方法,長期作物的土地必需三年以上符合有機生產方法,實際取得驗證的時間也不一定要等上滿滿的兩三年,稽核員可依實際栽培情況調整驗證時間,取得正式認證之前,土地上的作物還是有轉型期的標章供辨識販售,這段時間不致使生產者無以維生;若以目前菜地甲的有機蔬菜生產試驗來看,若今年順利執行試驗後,菜地甲就符合短期作物之土地兩年以上符合有機生產方法,未來有助有機驗證、認證的執行。


本次的栽培認證研習還有提到一些堆肥的觀念及計算方法,家庭堆肥製作,比較技術性的資料在此不贅述,詳情可見附檔。此行另一收穫是認識許多不藏私的朋友,有種西瓜的、紅棗的、退休人士回歸田園、75歲好學的阿桑、想將觀念扎根於幼苗的補習班老師、甚至是在大陸推行有機農業的從業人員,大家彼此交流學習,希望將這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以更有效溫和的方式逐漸實行。


座談時間



※以上文章與照片由教研組 趙俐雅提供,僅為個人心得不代表農場立場,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ffar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